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傅佩荣《孟子》心得 >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1/2)

    第十七章千古议亚圣(2)

    孟子确实相信天命,但我们一再强调,他对于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很执著。他特别提到,如果上天要治好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说明孟子有信心,只要上天给我机会,我就能把天下治好。但是各国国君都不敢尝试。是否可以想象,孟子在齐国得君行道,最后秦国兼并各国时,齐国的仁政太厉害,仁者无敌,秦始皇就不能统一了?不太可能。不可能只靠孟子一个人的想法,整个国家就一路执行下来,这确实还需要很多天命因素。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有外在的各种条件,不是哪个人可以立刻改变的。我们学习儒家思想,不要把它当做器物或制度,而要放在理念层次。人生最关键的是人性问题,来看孟子的人性哲学。

    —人性哲学—

    西方人接受经验论,说人性本来是一张白纸,好还是坏都是后天的,取决于在社会中受到的影响。美国有行为科学心理学一派,他们说,把一个婴儿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可以让他变成圣人,也可以让他变成匪徒。要让他变圣人,只要每天教他做好事,如果不做好事就马上惩罚他,要把他变成匪徒,发挥出所有的劣根性,就需要一做好事就打一顿。他们的原则是透过刺激与反射来操纵一个人,就和训练白老鼠、鸽子一样。

    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完全控制一个人吗?人受环境的完全掌控吗?不一定。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媳妇熬成婆,就会再来虐待自己的儿媳妇。也许有这样的,但是更多的熬成婆婆的人想到自己曾被虐待,反而对儿媳妇更好。这说明人性不是受到一个刺激就是一个反射,人有选择的余地。有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苦加在别人身上,叫做不忍人之心,只要有不忍人之心,就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

    孟子就此提出自己的人性观。社会上各种人的表现很多样,有的好有的坏,但是孟子洞察到人性内在的一种力量,每一个人只要真诚,力量就由内而发,会把别人当做自己,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也会不忍心,就想帮助别人,这叫做人性向善。而现在很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所讲的人性,大都是相对于环境表现出的个人特色。他们肯定人有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没有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大声说,全世界的人都需要儒家,都需要学孟子,如果不学儒家的话,他如何作选择呢?他只能受环境影响,或者受某一种宗教启发。如果学儒家的话,只要我真诚,由内而发感到一种生命力量,就懂得走上人生的正道。

    有时候许多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很真诚,结果交朋友做事,吃亏上当了,内心就有了变化,说,我这一生都不要再真诚了,好人会受委屈,受骗上当。但是这些是一时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不能因此就不再真诚了,那样受损失的是自己,人性不能得到伸展,最后变成了孟子所说的“非人也”。

    孟子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而且还对前面的哲学提出一个补救。历史哲学和天命哲学讲治世和乱世,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选择生长环境,但孟子的人性哲学告诉你,生逢乱世固然是受苦受难,也给你一种检验的机会;在治世里可能一生都很开心,但也可能因为愉快而没有修炼心性,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格者。

    西方人有时把儒家称为宗教,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儒家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特有的外在化的条件,但是它有宗教情操。学了儒家之后,你会进德修业,努力上进,一辈子都有奋斗向上的动力,有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