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5章 意识论(1/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德: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上德:来源于道或者符合于道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性、全面性。

    不德:不固执于自我主观意识。

    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人,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凭感情、意气用事,这样的人才是具有道德的、远见卓识的人。

    和“上德”相对的是“下德”,“下德”是没有体悟道的、来源于现象世界的意识、思想、观念,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

    不失德:固执己见,不能抛开自我主观意识。

    一个没有体悟大道的人,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意识。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无为:遵循客观规律而为,让法则发挥作用。无不为:无所不为。有以为: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

    以:这里是指个人目的。为之:主观而为,具有片面性。无以为:无所作为,达不到预期目的。

    “上德”之人遵循客观规律,以法治国,所以能够取得无所不为的业绩。“下德”之人强调有为,以智治国,是为了自我名利而为。“上仁”之人欲以仁恩天下,但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上义”之人欲以义感天下,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为。“上礼”之人欲以礼安天下,结果得不到天下人的响应,反而被人们推翻其统治,抛弃其礼节。

    统观“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只有“上德”是客观行为,其它都是主观行为。下德包含仁、义、礼。一个不明道的统治者,总是以自我名利为中心,所以,他所推行的仁、义、礼,都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的。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道、德、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