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缮性(1/2)

    [题解]

    本篇取开头二字为题,与题意相近。内容简短,主旨在讲自性复归的道德修养问题。从形式上看,与《刻意》篇有相似处,但具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又有很大差异。本篇在论述道家理论中,还吸收和参杂某些儒家主张和《管子》书中《内业》、《心术》篇的思想,表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段,提出要自性复初,不能靠俗学,而要“以恬养知”,有知而不用知,持守自性。认为礼乐遍行,天下就会大乱,第二段,讲述上古之人处在浑沌蒙昧之中,与白然绝对同一,这是自性复初的理想境界。后世道德不断衰落,世与道相丧失,民心惑乱,难以恢复。第三段,讲述古人存身、养德、正己,以及处富贵与穷约皆能无忧之道德境界,并与热衷功利,相争不息的流俗相对照,使人觉悟。

    缮性于俗学(1),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2),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3)。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4);知生而无以知为也(5),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7),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8),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9),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10),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11),德则不冒(12),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释]

    (1)缮(shàn)性:修治修补本性。俗学:指道家之外的百家之学。

    (2)滑(gǔ):借为旧,治理、疏导。欲:由外物引起之**、物欲。俗思:以追求名利为目标的通行观念。

    (3)蔽蒙:与蒙蔽同义。指为百家之学说和通行观念所欺蒙,而迷失大道。

    (4)恬:恬静淡漠,知与智通。

    (5)无以知为:虽有知也下以智谋治事,而持守恬静质朴之性。

    (6)和理:和为恬静淡漠之性,理为自然之理,二者皆出于本性。

    (7)德无不容: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

    (8)义明:义理分明。

    (9)中:心中。纯实:力仁义所充实。反乎情:仁义发乎中而与外物应和,又返回自身,与性情和谐愉悦。

    (10)信行容体: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容举止。

    (11)彼正:天地人物各自正其性命。蒙己德:把己之德行隐蔽起来,不可炫耀滥用。

    (12)冒,覆盖。

    [译文]

    用世俗之学来修治本性,以求恢服本来的状态;用通行的观念调整**物欲,以求达到明通;这就叫作受蒙蔽之人。古代之修道者,用恬静淡漠来畜养真知,虽有知也不用智去治事,叫作用知来畜养恬静之性。真知与恬静之**互涵养,中和之德与自然之道就由其中生出。所谓德,就表现为中和之性;道,就表现为自然之理。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就是仁;行道无不合于理,就是义;义理分明与物相亲,就是忠;心中为仁义充实,又与外物应和愉悦,就是乐;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客举止而顺乎自然之节文,就是礼。礼乐普遍推行,天下就要大乱了。任天地人物各自正性命,把自己的德行隐蔽起来,才不会用己德覆盖一切,如果用己德覆盖一切,则万物必失其本性。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1),与一世而得澹漠焉(2)。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3),万物不伤,群生不夭(4),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5)。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6)。逮德下衰(7),及燧人、伏牺始为天下(8),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9),■淳散朴(10),离道以善,险德以行(11),然后去性而从于心(12)。心与心识知(13),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14)。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15),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16),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17)。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18),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19)。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20),则反一无迹(21);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22),则深根宁极而待(23);此存身之道也。

    [注释]

    (1)混芒:浑沌蒙昧的淳朴状态。

    (2)澹漠:恬静淡漠。与:通举。

    (3)四时得节:四季变化与节令相应相合。

    (4)群生不夭:各种生物都能享尽天年,而下会夭亡。

    (5)至一:人与自然绝对同一的境界。

    (6)莫之为:无为而自成。常自然:常与自然相合。

    (7)逮:及。

    (8)燧人:燧人氏,传说为远古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领袖。从他以后人们开始用火和熟食,推进智力的发展。伏牺:伏牺氏,晚于燧人氏,据说他始画八卦,制造鱼网和驯养动物。

    (9)治化:治理教化。流:风尚。

    (10)■淳散朴:使淳厚变浇薄,使质朴离散。■(xiāo),又作浇,浇薄之意。

    (11)险:危险不平易。

    (12)去性:舍弃本性。从于心:心为知,听从智力的支配。

    (13)心与心识知:人们以己心去窥测对方心思,此为相争之源头。识知,窥测对方心思。

    (14)益:增漆,博:广博。指旁征博引以充实其说。

    (15)这句意思为:世风愈下而大道愈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