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七)红袖楼头(2/2)

声艺不凡,唱到“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那支《粉蝶儿》,抑扬顿挫,韵远声清,大家不禁喝采。主人见来客知音见赏,心下高兴,便又命特加一场别致的清唱:一名女伶不抹脸,却单单唱那《刀会》中的《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大家皆觉新奇,笛声起处,见那女伶声容豪迈轩爽,英气超群,真不同于所有女子娇细的声口喉咙。众人重又击节赞赏不绝。歌罢,这三位贵客各命随带小厮取出锦缎珠玉,以为“缠头”之赠贺,亲手交与他们最为赏爱的几位女伶,——对那唱“大江东去”的赏礼尤厚。

    席罢,回到客厅,遂又话及通灵宝玉这件奇物,只说荣府败后,其公子贫困,因将此宝托付与他们的。那主人一见,爱不释手,便要他们慷慨转让,愿出高价,务在必得。冯紫英因道:“那贾公子虽因贫困愿意出让于识家,但那玉乃稀世之珍,价低了他却也断不肯轻允的。依我之见,尊府如有难得的奇物,愿与此玉交换,倒也未尝不可,小可从中说项,玉成此事,也是一段佳话。”

    那主人沉吟半日,方说道:“此玉虽奇,毕竟微小,在下所得珍异之物,有几件愿作交换,不知可否?”说着遂由内室取来几宗物件。三人看时,冯卫甚觉无奇,唯独宝玉拿住了三件细看,面现骇异之色。冯卫二人方知必有缘故,于是也接过细看时,只见一件是个绿玉斗,澄润如春水,斗足雕作菱、栗、芡等果,斗口则雕一盘螭,张口向斗内欲饮之状,雕工十分古雅不落琐细俗式,翻看斗底,竟镌有“槛外畸人”四个小字。一件是一幅横卷,上面书写着一篇五言排律,末题“大观园中秋即景联句廿四韵”,又有“妙僧沐手拜书”一行落款。第三件则是一件赤金点翠麒麟佩,比当日卫若兰所得的略小,却正是左右成双的一对形式。

    冯卫二人看罢不解,独宝玉说道:“如将这三件相换,便可将玉奉呈。”

    那主人见此三物皆非珍奇,心下暗喜,便一口答应,即请当面互换手交。宝玉正待摘玉,卫若兰却立身说道:“不可如此草率,且待宾主各自细细评量一番,若无反悔之意,明日再行过手定局。”

    于是三人茶罢作辞。回到寓处,冯卫二人便问宝玉说,金麟是知道缘故的,那两件又有何干系?宝玉便将当年品茶、联句的诸般情景细讲与他们听了,二人齐声称奇,又深为慨叹不已。

    原来,这日是有意安排的,只有贾宝玉去访寻机会,却令甄公子回避了。至次日互换物件时,却又令贾玉避了,只有甄玉穿了昨日贾玉的衣服去换玉易麟。

    那家主人如何梦想得到,世上竟有二人同名同貌的奇事,果然识辨不出,甄玉从项上摘下的玉,却正是贾玉赠他的那块假玉——那主人果然也梦想不到又有这等奇情,便当作真玉收了。

    这日三人回来,将换得的三件一齐奉与贾玉,四个人真是又惊又喜又称奇叫绝——又担心被那家主人识破玉是仿作乱真的。甄宝玉因议换玉原不是本怀,只为了借此可进那家之门,搭救史小姐,如今东西是意想不到而得的,只那史小姐尚未救出,却须赶紧设法了。冯紫英笑道:“甄兄莫急,只等今夜,若无消息,明日自当再作道理。”

    四人在寓饭罢,只留贾、卫二人守候,那甄,冯二人却绕道来到江边,登上了早已雇妥的大船,船头高悬一个红灯笼,上面写着“卫府”二字。二人入舱静坐,不言不笑,若有大事在心,眼睛只向岸上眺望。

    这夜下弦微月将尽,只有满天星斗之光。江中众船,各有灯火。候至二更已过许久,忽见岸上有两个人影过来,似是一位男子伴有一个小童。于是冯紫英忙又将一个写着一个大“荣”字的灯笼扯起在桅杆上。只见那来者果然急急走近,那船夫早照吩咐过的已将跳板备好,搭放岸坡上,那一大一小两人便上跳登船——跳板即便撤回。

    那男子上了船,便被引入舱内。甄、冯二人忙迎上来,只见那人一把拉住甄玉,眼中流泪,口唤“二哥哥”。二人尚未及答言,又已进来二人。那人见了这二人进来,不觉怔住了!——

    原来,这后至的二人便是贾、卫二公子,他们早已安排妥当:只待看见有夜里上船的一到,便有人急报贾、卫,二人辞了寓所急赶到船。

    此时,那方才登船的男子将外衣脱下,冠帽摘了,现出真形——是一位女子,连小童也是女扮男装的。大家已尽知这便是落难的史小姐了。只见她两眼含泪,不住打量甄、贾二人,竟不敢冒然相认谁是真正的贾宝玉!

    却说此时并不能多说闲话,一声命下,那船即时张帆溯着江流稳稳地驰去。

    船上的“荣”字灯早已收落下来。只有那个“卫”字灯在黑夜中像一点远星飘然向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