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十二层-周汝昌 > 第九层 《红楼》真本(9)

第九层 《红楼》真本(9)(2/2)

夜,他过一个桥,在桥上稍息,把他手中提的一盏小灯笼放在桥边。这时,桥下静悄悄的,有一只小船,船内有两个女子,其中一个探出头来,看见这灯笼,惊讶地说道:“这是荣国府的夜行灯啊!”就更伸出头来看这桥上的人,看了又问:“你是不是宝二哥?”桥上的答道:“你又是谁?”那女子说:“我是湘云。”“你怎么会在这儿?”湘云说:“落没了,落没了!你又怎么会在这儿?”宝玉答道:“彼此彼此!”湘云哭着说:“荣国府是全部星散了,没有一个不在受苦的。你当更夫,我在当渔妇呢!”便请宝玉下船谈话。船中另一女子是湘云的丫头。“我现在便只这一个忠婢跟着我了!”(汝昌按:必是翠缕也。)原来湘云也早已无家了。谈了一会,宝玉便坐着湘云的船走了,以后便也不知去向。(《我读红楼梦》第260页。着重点是我加的——汝昌)

    姜先生并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也名金玉缘,这湘云身上本也有一块金麒麟,故名。”这本书,吴雨生(按当即吴宓,号雨僧)、张阆声先生都看过,所以都一起谈起过——那还是姜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看的,但图书馆不是清华的,而可能是北京城里贝满女中或孔德学校的。(1980年2月5日述,姜昆武记为文字。)

    我读到姜文,是1982年7月13日。读后简直高兴极了,因为和我推考的主旨(“金玉”的真意义)全然吻合,而其具体情节,又如彼其动人,则是谁也想像、编造不出来的!

    姜先生是学者,态度谨严慎重,故题目称他所见之稿本为“续书”。我早说过,这种异本,纵使不是雪芹佚稿,也只能出自他的至亲至近之人,是代他补撰的,因为局外之人万难有此可能。

    现在,我该讲一讲我怎么理解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了。

    原来,这段故事的伏脉千里,早在第四十五回中叙写得十分隐约而又显著——可谓奇情奇笔,迥出常人意表!

    何以言此?你看“风雨夕”这回书,秋雨淋涔,黛玉正自秋绪如潮,秋窗独坐,已将安寝,忽报:宝二爷来了!这全出黛玉之望外!到宝玉进来,看时,却见他是穿蓑戴笠,足踏木屐——她头一句话便笑道:

    哪里来的渔翁!

    及至宝玉将要辞去,说要送她一套蓑笠时,她又说道:

    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及至宝玉真走时,她又特意拿出一个手灯给宝玉,让他自己拿着——这一切,单看本回,也就够情趣满纸、如诗如画了,却不知作者同时又另有一层用意。雪芹的笔法,大抵如此奇妙。拿他与别的小说家一般看待,来“一刀切”,事情自然弄得玉石不分,千篇一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