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十二层-周汝昌 > 第六层 《红楼》自况(3)

第六层 《红楼》自况(3)(2/2)

们此时想了解两个半世纪以前的那位曹雪芹先生,有可能吗?可能性多大?有些什么渠道和办法?众说纷纭而且都在喊叫“我的看法最正确”,目迷“五”色的“五”字太不够使了……这该怎么好?

    对雪芹的了解很不容易,这是事实;但也有事情的另一面。比如,所有讲论曹雪芹的人都十分抱憾于史料的太稀少,太不“够用”;其实是没有比较与思考,清代的很多名人的史料还有比不上雪芹的,比他更难于查考。

    实际上如何?雪芹之友为他写的诗,明白题咏投赠的就有17篇,加上虽未题明而可以考知的,至少竟达20首之多。各类笔记文字叙及他的(绝不涉及那种伪造的胡云)也有10种。这已然是相当可观了,怎么还嫌太少?假若他的一切都已记录清楚了,那又何必再费事来研求追索?

    我的感觉是:困难另有所在。

    当代论者大抵对清代史事并不熟悉,尤其满洲八旗世家的生活、习俗、文化、思想更是陌生得很——就勇于以他们今日所想像的“情景”去讲论评价这位特色十足的历史文学巨人,结果是把他“一般化”加“现代化”了,甚至牛头马嘴,不伦不类。更为麻烦的是“曹学”涉足者(包括笔者)原本学识浅陋,却自我高估,小视了雪芹这个奇才异品的高深涵量,于是说出一些外行的、浅陋的、错谬的话,扭曲了真实的雪芹。

    我从上述“史料”中所得到的强烈印象,约有五六个方面值得特别一说;

    一是文采风流,二是“奇苦至郁”,三是诗才特高,四是高谈雄辩,五是放浪诙谐,六是兴衰历尽。

    以上六项,每一项都需要从细讲述方能稍稍深入。这儿自然不是那种文字的体裁篇幅。若扣紧他撰作《红楼梦》这一主题来说,那就还可以引用我在别处说过的几句话:雪芹兼有思想家的灵慧哲,历史家的洞察力,科学家的精确性,诗人的高境界。

    在这几项中,最不易理解和讲说的是“奇苦至郁“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谁讲的?曰:潘德舆先生。潘是《养一斋诗话》的著者,他的笔记叫做《金壶浪墨》,其中写到了雪芹的一些情况和他读《红》的感受,十分可贵。

    潘德舆的记叙是其来有自的(我考论过,此不多引)。他知道雪芹著书时穷得一无所有,只一几一杌(凳)。无纸,将旧皇历拆了翻转书叶子,在纸背起草……他看到某些感人特深的章回,为之泪下极多。他表示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书中所叙宝玉的情况,笔墨如此惨怛,这分明是作者自喻自况——若写的别人,万万不会达此境味(大意)。二是由上各情来判断感悟:作者必有“奇苦至郁”、无可宣泄,不得已而方作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