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春梦随云散(1/2)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尚未现形,先闻其歌: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我以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伤春与悼梦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母题。在古典诗歌里,“春”字和“梦”字出现的频率极高,“春梦”二字相连以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

    南北朝时期,南梁萧悫有《春庭晚望》: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那时律诗还处在萌芽状态,他却已在齐整抑扬的诗句里表达了鲜明的伤春情怀。

    到了唐朝,这种情怀的诗歌成几何级数增长,无论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还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几乎都有在这个母题下的写作。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把春·梦·酒·人生融为了一个整体: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日,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这是一篇在生命时空里浪漫遨游的宣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浪漫风格的,主要创作针砭时弊、描摹社会生活中凄楚场景的现实主义诗人,一旦偶尔进入关于春与梦这样的题材,却立刻投入类似《春日醉起言志》那样的情怀,形成一种自觉的呼应。杜甫有许多“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那样的诗句,不必一一列举。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因为简洁生动,通俗易诵,却又意蕴丰沛,可作多种诠释,而成为了关于春与梦、得与失、逝与在、美与毁的千古绝唱,渗透在了所有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

    在宋朝,王安石、苏轼是政治上的死敌,凡涉及政见的文字,他们不是南辕北辙就是互相抵牾,然而,一到关于春与梦的吟诵,居然殊途同归,情怀相契。王安石人称拗相公,政治上固执僵硬,有不近人情之诮,但他咏起春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竟很有赏春的情趣,并且也能因春及人,“一梦章江已十年,故人重见想皤然;只应两岸当时柳,能到春来尚可怜”。人生如梦,春光易逝,因此必须珍重最琐屑的生活乐趣,珍惜非功利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