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之疑-刘心武 >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形象(1)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形象(1)(1/2)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甲戌本《红楼梦》揭示“秦可卿之死”删改以来,已近八十年,有关的讨论时断时续,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上个世纪40年代,发表的有关秦可卿的文章数量较少,且都是各自谈自己的观点,没有形成论争。如:

    王昆仑先生以“太愚”的笔名发表了《秦可卿之谜》(重庆《现代妇女》第3卷);

    朱衣《〈红楼梦〉考证——“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青岛晚报》1947年1月12日);湛卢先生《秦可卿之丧》(北平《北平时报》,1947年9月11、12、13日);

    识钉《关于秦可卿之死》(天津《大公报》1948年10月15日)。

    (二)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涌现出一批研究秦可卿形象的论文,形成了自胡适、俞平伯以后的一次论争,反映了新时期意识形态的解冻,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如:

    戴不凡《秦可卿晚死考——石兄〈风月宝鉴〉旧稿探索之一节》(《文艺研究》1979年创刊号);

    刘梦溪《秦可卿之死与曹雪芹的著作权》(《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

    常林《秦可卿为什么托梦》(《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第2期);

    胡文彬《论秦可卿之死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典型意义》(《江淮论坛》1980年第6期);

    江慰庐《“天香楼案犯”究竟是谁?——对〈关于秦可卿之死〉一文的商榷》(《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2期);

    张锦池《论秦可卿》(《红楼梦研究集刊》1987年第6期);

    这个时期发表的有关秦可卿形象的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积聚了一批中年学者长期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依旧沿着文学分析的路子向深层次掘进,考证只是文学分析的一种补充。对秦可卿形象在整部《红楼梦》中的艺术使命,以及过场人物的形象特征都做了前所未有的总结。

    (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有关秦可卿形象的论文数量不少,但没有形成明显的论争,且论文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可喜的是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开始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多侧面的文学分析,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文学分析方法。总的来说,还是沿着文学分析的方向发展,尽管有猜谜、探佚的东西杂揉在里面,但没有张扬成文的,或引发争论的。甚至刘心武90年代初发表“秦学”文章,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学术小说《秦可卿之死》,也在学术界反响不大。

    扫描八十年来对秦可卿形象的研究,是从“纵”的范畴,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