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茄胙、茄鲞(2/2)

有正本不同,自成一系列。‘鲞’为俗字,正作‘鲞’,并音想,改与不改,似亦无关作意,情形尤简单。其实不尽然。

    “zhǎ@⑧”如改“鲞”,笔画似相差无几,却与“鲞”字只多了一捺。茄鲞(zhǎ@⑧、胙)通行于西南半壁,而茄鲞之称,《红楼》以外无闻焉。“鲞”是否“zhǎ@⑧”之误呢?丁君此书正是这样提出的。是文字、意义的差别,而非字体之异写。据《字画》:

    zhǎ@⑧,从差省,侧下切,音zhǎ@⑧。藏鱼,鲞,从食省,息两切,音想,干鱼腊。(注zhǎ@⑧zhǎ@⑧,古今字,zhǎ@⑧见说文。鲞有想吃味美之意,音兼义)

    “zhǎ@⑧”、“鲞”形近音异,久藏干腊义亦相近,而古今异制,南北异称,今不能详,但总是两字耳。

    从本书言之,茄鲞、茄胙名称制法不同,原各成系列。但有正亦是脂本,虽不着脂砚之名,何以与其他脂本不同,似是一问题。以“zhǎ@⑧”校“鲞”,有沟通二者意,此即丁君“一字异体”之说,也就是说应以“茄zhǎ@⑧”为正。

    作者本意何在?

    首先从一般通行本看,“鲞”是否错字?鲞鱼是现在的普通食品。以把茄子做得鲜美而耐久藏,谓之茄鲞,名义亦相当,却皆似出于空想,不如作茄胙的近乎事实,而于小说为无碍,已见前文。

    如作者当时想的名字是“茄zhǎ@⑧,应当写什么字呢?总是“zhǎ@⑧”之类,怕不会写这古体;既然““zhǎ@⑧”自不会一错成“zhǎ@⑧”再误为“鲞”了,再退一步,即使改“zhǎ@⑧”再误成“鲞”,欲结合有正与他脂本,恐仍无益,因其下文的制造各具一格,上虽通连,而下歧出如故也。若同是脂本系统,何以有两种格式,自是原作稿本的不同,且有关于《红楼梦》二元或多元的性质,兹不具论。

    前校是书,用有正戚序本作底子,我当时不大满意,想用庚辰本而条件不够(庚辰本只有照片,字迹甚小,亦不便抄写)。现在看来,有正本非无佳处,“茄胙”之胜于“茄鲞”便是一例。余年齿衰暮,无缘温寻前书,同校者久归黄土,不能再勘切磋,殊可惜也。

    七九年五一前夕

    七九年六月九日口占

    赞曰:以世法读《红楼梦》,则不知《红楼梦》;以《红楼梦》观世法,则知世法。

    七九年五一前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山加而,上下结构

    @②原字为讠加寿,左右结构

    @③原字为扌加於,左右结构

    @④原字为忄加兄,左右结构

    @⑤原字为昆加鸟,左右结构

    @⑥原字为卓加戈,左右结构

    @⑦原字为钅加录,左右结构

    @⑧原字为鱼加乍,左右结构  出处:《文教资料》(199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