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佛老”情思(1/2)

    或谓宝玉的这些悲哀正是他的悟性所在、“慧”根所在,使他容易接受容易悟解老庄、佛禅的偏重于虚无的哲学思想。确实,第二十一回描写宝玉读《南华经》,“意趣洋洋,提笔续曰:‘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然后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玉因陷于黛玉与湘云的夹攻中而又想起“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宝玉还对袭人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宝玉遂“立占一偈”,填词《寄生草》。宝玉的这种思想状况,确实便于《红楼梦》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自己的确是受了佛老思想影响的种种情思。

    但总的来说,还不能说宝玉是属于佛老一派。不能认定宝玉的思想可以归纳于道家禅佛。与其像上面那样说,不如说宝玉的思想感情中有一种通向佛老哲学的契机。哀聚散也好,哀青老也好,哀爱怨也好,哀生死也好,都不是佛老,因为佛老追求的恰恰是对这种“哀”的摒弃、超越、解脱。如果真正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做到“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徬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如果真正做到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根本否认此岸此生的一切的实在性,如果真正又佛禅又老庄,宝玉何至于那样狼狈那样悲哀那样无事忙那样痛苦?

    宝玉的思想感情中有一种通向佛老的契机,或者换一种说法:宝玉的思想感情处于“前佛老”的状态。宝玉并不喜欢进行哲学的思辨,并不热衷于修行或学习佛老,袭人还指出宝玉常常“毁僧谤道”(第二十一回),宝玉不是哲学家思想家,而且笔者要补充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