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凤辣子不仅仅只有辣(2/2)

能就是白的,有些则是灰色的,不能把王熙凤看得过于功利化,似乎她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于讨好贾母、王夫人,为了拉拢宝玉、袭人等“她用得着的人”,一切都在为自己打算。这样就把人物简单化了。

    不过这些还不是曹雪芹将她比作人中之凤的原因,而是她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品格,曹雪芹甚至还赋予了她一些超前意识,这种意识直到现在依然不失其先进的光彩。

    王熙凤管理着多达三四百人的荣国府内务,上有贾母、王夫人和婆婆邢夫人,旁有一大堆小叔子、大嫂子、小姑子,宁国府人和亲戚们常来常往,所以王熙凤操这个家不容易,她也不光是出于私心。确实她是在利用一些机会谋取私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她对这个家在管理上的艰难和辛劳。她争强好胜,甚至弄得一身病,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为这个家的操劳所致。五十五回她在与平儿的对话中,大力肯定了上任伊始的探春大刀阔斧地处置了几件棘手的事情后,有一段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这些地方足以看出王熙凤的眼光和见解。所以她早就想要改改这些规矩。不过王熙凤着眼的主要是“省俭”,还没有更好的法子。这次由于王熙凤有病,暂时退居二线,李纨、探春、宝钗三驾马车代理她管理大观园。她明白李纨是“佛爷”,魄力欠缺;宝钗毕竟是亲戚,不便过多干预;真正有主意有胆识的是三小姐探春。王熙凤不是怀着抵触情绪或失落感,而是觉得正合了自己的心意,正碰了她的机会,她“正愁没个膀臂”,所以一再叮嘱平儿要尊重探春,而且料定探春“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她王熙凤开刀,叫平儿千万不可分辩,要“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平儿忠实地执行了王熙凤的这个重要指示。所以探春等在大观园大力改革“旧例”,实行“新创”,与王熙凤这位暂时退居二线的“老领导”的开明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由于“新领导”改革了“老领导”时期的章程,“老领导”心中不快,甚至从中作梗,那么大观园的改革肯定就进行不下去。探春和宝钗在李纨支持下的改革,不但节流,而且开源,还缓解了大观园内外下层社会的矛盾,比王熙凤当初的措施更高一筹。我们从王熙凤所说的荣国府“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的话中,也能够看到曹雪芹对那个不知进取的时代的批判。那个时代,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不能随便动的,即使国丧期间百日内剃发都是死罪,连总督这样的从一品封疆大吏都因为这几根头发被赐死。乾隆十三年上谕说:“祖宗定制,君臣大义,而违(反)蔑(视)如此,万无可赦。”王熙凤之所以被誉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男人万不及一”,就在于她看出不能事事都“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办,有些规矩非改不可。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王熙凤还真有点“与时俱进”的观念。而探春、宝钗、李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点这个意思,不过她们更多的是行动,而王熙凤已经从理念上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然,这反映了曹雪芹的思想,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王熙凤毕竟上有两代老一辈,而且她不是男子。曹雪芹通过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告诉读者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定要改变老祖宗的某些已经过时的不利于家族、国家的规矩,否则这个家族、这个社会就要完蛋!这样我们从王熙凤判词的首句“凡鸟偏从末世来”的“偏从”二字中,就能够体会到曹雪芹对她深深的惋惜之情,而且曹雪芹的如椽之笔,始终坚定地指向那个至今依旧被渲染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而实际上是“末世”的时代!

    曹雪芹虽然把那个时代定位为“末世”而不是“盛世”,但是在《红楼梦》的人物介绍中,却只有三个人强调他们生活于末世。第一个是贾雨村,第二个是探春,第三个就是王熙凤。为什么在介绍这三个人物时特别强调他们生活于末世?三个人在体现末世方面有没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

    贾雨村承担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在这个末世社会环境中被逐渐腐蚀,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坏蛋,表达了曹雪芹对男性为中心社会的彻底失望。探春体现的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有可能为社会指出新路的女性,却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最多只能在大观园中小试牛刀。而王熙凤则似乎承担了更多的理念。因为王熙凤的名字,暗示了曹雪芹关于发挥女性才干方能使社会复兴的愿望。王熙凤的名字倒过来就是“凤熙王”。“凤”代表女性,“熙”是兴起之意,“王”代表社稷江山,即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只有让女性发挥作用才可能有改变的希望。然而这个社会不仅没有让女性施展才能,反而腐蚀并最终吞噬了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