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贴吧精华欣赏 > 雷都头与驴筋头

雷都头与驴筋头(2/2)

身边的一位同学对履虎尾悄悄地说道:“老师的读音错了,惟庚寅吾以降的‘降’字,应该读为‘红’(HONG),不能读降落的降。”

    俺试着读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红’。”呵呵,不错,这么一读,《离骚》的味道被读出来了。“庸”字同“降”字,在《楚辞》中,原来就是押韵的。

    再有,屈原的《橘颂》中唱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诗中的“服”与“国”(FU与GUO),用现在的普通话来读,一点儿韵的边儿都沾不着,怎么办呢?又有人来给俺扫盲,曰:“国,读原来的音;而‘服’字的读音变了,应该读如‘迫’(PO)的音。”

    俺试着读曰:“后皇嘉树,橘徕‘迫’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呵呵,不错不错,这样一读,果然也得其味道了。

    后来,履虎尾又遇到一位原籍在中原的老先生,他告诉俺说,中原地区口音里,保存有很多上古时期的读音。以《国风·关雎》为例子,这首诗的前两节没有音韵上的问题,读到第三小节,读音的问题出来了: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依前例,把“服”字读为“迫”字,在用普通话来读,就是“求之不得,寤寐思‘迫’。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已经比较上口了。然而,如果用中原的土话来读的话,那就更上一层楼了,《关雎》的味道也就更加浓郁了:

    “求之不‘呆’,寤寐思‘拍’。悠哉悠哉。辗转反‘猜’。”

    呵呵,果然不同于凡响也。

    列位,俺把这种口音说成是“中原话”,而不说它是“河南话”,自有俺的道理。这种口音腔调,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一省,几乎遍布于长江黄河之间。江河之间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是如此发音的。特别是鲁南、豫东、苏北、淮北,即苏鲁豫皖地区,更是在口音上高度的一致。

    在《水浒传》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刘太公看见,便叫庄客大开庄门,前来迎接,只见前遮后拥,明晃晃的都是器械旗枪,尽把红绿绢帛缚着;小喽罗头上乱插着野花;前面摆着四五对红纱灯笼,着马上那个大王;头戴撮尖干红凹面巾;鬓傍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上穿一领围虎体挽金绣绿罗袍,腰系一条狼身销金包肚红搭;着双对掩云跟牛皮靴;骑一匹高头卷毛大白马。那大王来到庄前,下了马。只见众小喽罗齐声贺道:

    “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客。”

    众小喽罗所唱的这首歌谣,前两句“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没有问题,“光”和“郎”很顺嘴;而三四句的“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客”,就有问题了,“窄”和“客”两个字,在普通话里,不顺口也。看官莫急,在中原地区的口音里,人们是把“客”字读为“开”(KAI)音的。于是,小喽罗的歌谣听起来顺耳了:

    “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开’。”

    回到本帖开头的问题,这《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老先生啊,俺估计他就是“苏鲁豫皖”一带的人。当地人发音,雷,读做“LUI”。凡是发此音的,如:眼泪,读作“眼LEI”;种类,读作“种LUI”;劳累,读作“劳LUI”;天上打雷,读作“打LUI”。而且,当地发音又比较含混,不像关东话那样斩钉截铁地咬文嚼字。所以,“雷”(LUI)字与“驴”字发音非常近似,听起来很和谐顺耳,可以视为互相押韵。于是乎,白玉乔乃曰:

    “什么本县的‘LUI’都头,只怕是根煮不熟嚼不动的‘驴’筋头罢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