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贴吧精华欣赏 > 杜贵晨: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

杜贵晨: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1/2)

    【原文出处】明清小说研究

    【原刊期号】200103

    【作 者】杜贵晨

    【作者简介】河北大学中文系

    【正 文】

    上古先民对数的发明和应用,有实用计数的一面,也有作为抽象概念把握世界的一面。这 后一面从计数的实践中来,其发展即为“数”的哲学。从“数”的哲学看世界,则小至毫末 ,大至宇宙,万事万物,莫不有“数”,从而通过“数”可以实现对世界的把握。有史几千 年以来,人类对世界的“数”的把握形成一定的法则与传统。这些法则与传统因地域种族等 的差别而有复杂内涵和神秘性。这种内涵和神秘性往往根基于人类各民族对最早产生的若干 数字的认识,其中“一”、“二”、“三”具有特殊地位和最深远的影响。 这里单说“三”。据现代人类学家的调查,许多原始民族用于计数的名称只有“一”和“ 二 ”,偶或有“三”(注:参见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的数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引T ·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列维布留尔则《原始思维》。)。另从人类一般经验看,现代幼儿数学启蒙,一般从“一”到“二”比 较容易,到了“三”就会略感困难。这些现象有助于说明,“三”曾经是原始先民使用的最 高数字。《庄子·齐物论》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以为 “三”以后就“巧历不能得”,当有人类计数发生之初以“三”为最高阶意识的残留。这也 可以说明,为什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话中,“道”至“ 三”依次相生,而“三”一下就“生万物”之理。这个道理从“道”至“三”依次相生看 即“三”为“数之小终”(注:《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从“三”一跃而生“万物”看“三”又是数之大始;换句话说 ,在上古历史的某个阶段上,先民意识中的“三”曾为数之有限之极,无限之始,举“三” 而一切“数”俱可包括其中。 这个意识积淀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就是生产、生活中以“三”为成数,事无巨细, 至“三”而成。这在先秦典籍所载各种制度礼仪风俗习惯中可以看得出来。《论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第三的“乐”而“成”,就体现至“三”而成的 道理。《礼记·曲礼上》:“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为成。”汉儒董 仲 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则总结为“天以三成之”,又说:“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后来司马迁《史记·律书》也说:“数……成于三。”可知“三而一成”乃中国人文的律度 ;“三”并且只有“三”才是人为最恰当的度数。《荀子·礼论》论“三年之丧”说:“三 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为至隆,……三年,事之犹未足也,直无由进之耳。”这 段话从具体的方面道出人为到“三”而不过“三”即“三而一成”的道理,也就是“三”为 有限之极,无限之始,举“三”而一切“数”俱可包括其中。

    作为中国古代人文的律度,“三而一成”也是中国叙事的普遍原则之一,各体叙事文学中 都有表现,尤以小说中表现突出,发展出某些小说叙事模式。对此,笔者曾著文有所论述(注:拙作有关文章是《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见《文学遗产》199 7年第1期;《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见《齐鲁学刊》1997 年第5期;《“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见《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 。)。现在看来可以总结为三个基本的样式,即“三事”话语、“三复”情节和“三极”建构(注:“三事话语”是本文首次提出;“三复情节”、“三极建构”见注③所列诸文。这些概 念的提出非有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没有外国的或古代的成说可以借用,另一面是因为靠借 用外国或古人理论的研究常常不免削足适履,所以至少在这类外国和古人的著述不曾语及之 处,研究者应该而且必须按头制帽,作出自己的概括。为着创建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古代文 学的理论,盼这些不成熟的概念能得到专家读者的认真对待。)。这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注:参阅注③所列诸文。),但《水浒传》对“三而一成”各种叙 事模式的运用似更大量和灵活多样。

    《水浒传》成书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继承了前者以“数”定“象”绘制文学图卷 的传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金圣叹评改《水浒》首重这一特点。此书《引首》“词旧”一 首后接邵尧夫诗一首(本文引《水浒传》除特别说明者外,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排印 本),金改本于邵尧夫名下评曰:“一个算数先生。”又“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下评 曰:“十五、五十,颠倒大衍河图中宫二数,便妙。”又“陈抟处士”名下评曰:“又一个 算数先生。两位先生胸中,算定有六六三十六,重之七十二座矣。”又“一连三九二十七年 , 号为三登之世”下评曰:“笔意都从康节、希窦两先生来。”更于第一回正文开篇“话 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①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句中 “嘉@ ①三年三月三日”下点断评曰:“合成九数,阳极于九,数之穷也。易穷则变,变出一部《 水浒传》来。”邵尧夫(雍)与陈抟都是宋代著名象数学家,《水浒传》开篇著此二人,又频 以“数”叙事,特别“九”为“三三”,所以金圣叹评《水浒》,处处说它由“数”而来, 特别是由“三”而来。这一点很少被人注意,也很容易被误解以为妄说,其实是应该能够发 人深思的。 从中国的人文传统看,金圣叹说“易穷则变,变出一部《水浒传》来”,并非信口开河。 这 里“易穷则变”即《易·系辞上》所谓“参伍一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 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金圣叹的话是说,一部《水浒传》从“错综其数”和“极其数” 的变化而来。从《水浒传》成书实践看,这当然是唯心的判断。但是,此书至少《引首》和 第一回文本特重“数”和“数术家”,用“数”络绎不绝,更在“数”中突出“三”,乃是 一个事实,而且通观《水浒传》之用“数”,即使把“三碗不过冈”、“扎缚三层高台”、 “马步三军”、“三只船上三个人”、“(宋江)共饮过三杯仙酒,一枚仙枣”,然后得九天 玄女授“三卷天书”之类用“三”的话忽略不计,单从有具体描写之“三而一成”的细节、 情节和结构性安排来看,其量大和变化多端并时或带有关键意义,金圣叹评《水浒》从“数 ”入手,何尝不有一定的道理!但金圣叹看《水浒》用“数”的眼光基本上只是“数术家” 而非文艺家的,所以后来评语中仅止于计数,如说潘金莲对武松“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 西门庆见潘金莲“通计三十八笑”之类,并没有引出科学的结论,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书中“ 三”之为用有切实而深入的说明。这就成了留待后人的课题,却至今未见有研究者注意。因 不揣浅陋,为之梳理枚举有关材料,述论如下。

    一、“三事”话语

    “三事”话语指接连作三个或三面并标明为三者的叙议或描写。这一手法可溯源于先秦两 汉典籍,如《周易·系辞下》:“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 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以及《史 记 》之“约法三章”等等。在小说中也早有《三国志平话》关云长与曹操“约三事”的描写,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五《张辽义说关云长》,进一步演为写张辽以“三罪”、“三便” 说关羽降曹,然后关羽与曹操约“三事”而降。这个写法至《水浒传》而屡见不鲜,变化多 端 。以内容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三个条件。这有时是矛盾斗争中占主动一方胁迫对方做“三件事”,如第二十回《宋 江怒杀阎婆惜》写阎婆惜拿了宋江的招文袋: 婆惜道:“……这封书,老娘牢牢地收着。若要饶你时,只依我三件事罢!”宋江道:“休 说三件事,便是三十件事也依你。”婆惜道:“只怕依不得。”宋江道:“当行即行。敢问 那三件事?”阎婆惜道:“第一件,你可今日将原典我的文书来还我,再写一纸,任从我改 嫁张三,并不敢再来争执的文书。”宋江道:“这个依得。”婆惜道:“第二件,我头上带 的,身上穿的,家里使用的,虽都是你办的,也委一纸文书,不许你日后来讨。”宋江道: “这个也依得。”阎婆惜道:“只怕你第三件依不得。”宋江道:“我已两件都依你,缘何 这件依不得?”婆惜道:“有那梁山泊晁盖送与你的一百金子,快把来与我,我便饶你这一 场天字第一号官司,还你这招文袋里的款状。” 阎婆惜提出的第一、第二件事照应前回情节;但宋江并没有收那一百两金子,又另外拿不 出,而婆惜决不退让。所以这第三件事把宋江逼到绝路而至于“杀惜”,故事也就到了** ,并引出后面的故事。这“三件事”明显的有承前启后作用。又如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 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 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武松道 :“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蒋门神应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 ……与施恩陪话。”蒋门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道:“第三件,……连夜回乡去,不 许你在孟州住。……你依得么?”蒋门神连声应道:“依得,依得,蒋忠都依。” 这里武松接连提出的“三件事”都照应前回情节,而蒋门神也三应“依得”,使武松之“ 醉打”痛快淋漓,把故事推至**,故事作为“武十回”的一大段落几乎题无剩义;唯蒋忠 尚在,还可有后事留作下文分解。

    其他“三件事”的细节描写似乎专用于李逵形象的塑造,并且都是李逵请求下山干事时发 生 。一是第四十二至四十三回写李逵要求下山搬取老母:

    宋江道:“兄弟,你不要焦躁。既是要去取娘,只依我三件事,便放你去。”李逵道:“ 你且说那三件事?”……宋江道:“……第一件,径回,不可吃酒。第二件,因你性急,谁 肯和你同去?你只自悄悄地取了娘便来。第三件,你使的那两把板斧,休要带去,路上小心 在意,早去早回。” 这三件事针对李逵性情而设,并为下文伏笔,金圣叹所谓“怕事却生事,省事偏多事”, 故事的发展便摇曳生姿。 二是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写吴用下山,要找“一个粗心大胆的伴当”,李逵 毛遂自荐后: 吴用道:“你若依的我三件事,便带你去;若依不的,只在寨中坐地。”李逵道:“莫说 三件,便是三十件也依你!”吴用道:“第一件,你的酒性如烈火,自今日去便断了酒,回 来你却开;第二件,于路上做道童打扮,随着我,我但叫你,不要违拗;第三件最难,你从 明日为始,并不要说话,只做哑子一般。依的这三件,便带你去。” 这三件事也是针对李逵性情而设,具体内容除断酒外因后来情节的需要作了变化。依金圣 叹之见,这是既“以李逵之丑喧动员外”,又“如此,方得一片笔墨入于卢员外正传去”。 其 实,这“三件事”的限制也使李逵的性格激射出异样光彩,为“卢员外正传”平添谐趣。 三是第七十四回写燕青赴泰安寻任原相扑,李逵私自下山做燕青的帮手:

    燕青道:“……你依的我三件事,便和你同去。”李逵道:“依得。”燕青道:“从今路 上和你前后各自走,一脚到客店里,入得店门,你便自不要出来。这是第一件了。第二件, 到得庙上客店里,你只推病,把被包了头脸,假做打@②睡,便不要做声。第三件,当日庙 上,你挨在稠人中看跤时,不要大惊小怪。大哥,你依得么?”李逵道:“有甚难处!都依你 便了。”

    这三件事也为李逵性情而设,却是文章先要显燕青手段,后来转入李逵大闹庙会和乔坐衙 的预先安排。 如果笔者检索无误,写李逵“三件事”的“三事”话语只有上述三次。这三以“三件事” 写李逵,一面看是金圣叹评《读第五才子书法》所谓的“正犯法”,作者才大如海,“故意 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另一 面看 也是“三而一成”,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作书人有意为之。

    (二)三个原因

    这是《水浒传》“三事”话语又一重要形式,用于对故事情节发展作出解释。如第一回《 洪太尉误走妖魔》写洪太尉使人打开伏魔殿,见一石碑,上凿有“遇洪而开”四个真字,书 中论曰:

    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

    又,第六回《鲁智深火烧瓦罐寺》写鲁智深大战崔道成和丘道人,气力不加:

    智深一来肚里无食,二来走了许多路途,三者当不的他两个生力,只得卖个破绽,拖了禅 杖 便走。

    又,第二十六回《武松斗杀西门庆》写西门庆之死:

    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勇力。(金评:又向百忙中挤下三句 来。)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 这类“三事”话语的运用,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渲染气氛或铺路造桥,使笔致细密,文理 深到;而它对将要发生的故事原因作出的解释,也起到对听众、读者接受心理的预热和引导 疏通作用。

    《水浒传》“三个原因”式的“三事”话语颇多,其他如第三十四回《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 写秦明战败被俘,“肚里寻思”不得不留在梁山入伙,以及入伙后自荐能说服黄信投降梁山 ,都各有三个理由;第六十三回写王太守禀梁中书姑存石秀等二人性命说:“……若将这两 个一时杀坏,诚恐寇兵临城,一者无兵解救,二者朝廷见怪,三乃百姓惊慌,城中扰乱,深 为未便。”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宋江欲建罗天大醮还“三大愿”:“一则祈保 众兄弟身心安乐;二则唯愿朝廷早降恩光,……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仙界,世世生生,再得 相见。”第七十三回写梁山泊拿得“一伙牛子”,自道去东京看任原相扑:“小人等因这 个人来,一者烧香,二乃为看任原本事,三来也要偷学他几路好棒。”等等,都讲三重理由 或 目的。此外,第十二回《汴京城杨志卖刀》写杨志回答牛二如何叫做宝刀的三件“好处”, 第五十三回写戴宗向罗真人讲李逵也有三件“小好处”,第六十八回写宋江谦让卢俊义为山 寨之主,自言“有三件不如员外处”,等等,也大致可归于这类“三事”话语。

    这类“三事”话语中,“三个原因”或由作者出面,或由书中人物说出,使故事叙述或情 节描绘原原本本,加强了艺术真实性,有时还启发下文,如第十二回、第七十三回之例。当 然,这类细节也有个别是说到“四”的,如第七十二回写燕青在东京探望李师师,自托“如 今伏侍个山东客人,有的是家私,说不能尽。他是个燕南、河北第一个有名财主,今来此间 做些买卖。一者就赏元宵,二者来京师省亲,三者就将货物在此做买卖,四者要求见娘子一 面。”可见其“三而一成”,却并不死板,乃以“三个原因”的情况为多而已。 (三)其他。有“三个去处”,如第二十二回《朱仝义释宋公明》写宋江准备避难:“宋江 道:‘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青州青风寨小李 广 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有“三般手段”,如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 松打虎》写罢“三碗不过冈”,又写:“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 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有“三样哭”,如第二十五回写潘金莲假哭武大:“看官听说: 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当下 那妇人干号了半夜。”有“三等人”,如第三十七回写张青对武松道:“……小人多曾分付 浑家道:‘三等人不可坏他。第一是云游僧道:他又不曾受用过分了,又是出家的人。’… …‘第二等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作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 ,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又分付浑家道 :‘第三等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坏也。’”有“三项措施” ,如第六十二回写王太守禀梁中书姑存石秀等二人性命,然后建议“一面写表申奏朝廷;二 即奉书呈上蔡太师恩相知道;三着可教本处军马出城下寨”。这些地方或为随手拈来,便成 情趣,如“三般提不着”、“三样哭”;或为精心设计,使当下情节宽展,又为下文伏笔, 如“三个去处”、“三等人”等,都使描写生色。 《水浒传》“三事”话语的运用,少量出现于作者叙述议论中,如“三个原因”诸例和妇 人“三样哭”、大虫拿人“三般提不着”等;大多数发生于对话中之一方所作的解释。其作 用不仅在情节的自然延续,而往往还承上启下或写此注彼而富于文学的张力。从而“三事” 话 语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发展的脉络更显合理和清晰。当然,从小说描写的角度看, 某些叙述性“三事”话语说不得是上好文字。但是,《水浒传》由说书演化而来,说书人要 使听众入耳就能明白,这种叙述方式就是得体的了。

    二、“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是指一件事重复做三次才能成功的描写,溯源可以举出《周易》的“王三锡 命”、“昼日三接”等语,还可以举出《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所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的话。而小说中较早并最典型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刘玄德三顾茅庐 ”、“诸葛亮三气周瑜”等;从而很容易想到《水浒传》中那些回目即已标明的这类情节, 如“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等,并且一般认为都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模仿而来 ,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水浒传》还暗藏更多“三复”情节的运用并有所创新。本文试举例说 明如下。

    (一)三请

    《水浒传》中这类情节看似模仿《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顾茅庐”而来,但是,其所运用 的隐蔽和自然灵活,更像是古代“礼以三为成”的直接体现。突出的表现如第四十二回《还 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写宋江被官兵追捕躲进神厨,正苦无路可逃:

    只见两个青衣童子,迳到厨边,举口道:“小童奉娘娘法旨,请星主说话。”宋江那里敢 做声答应。(金批:一请。)外面童子又道:“娘娘有请,星主可行。”宋江也不敢答应。( 金批:二请。)外面童子又道:“宋星主休得迟疑,娘娘久等。”宋江听得莺声燕语,不是 男子之音,便从神椅底下钻将出来看时,却是两个青衣女童,侍立在此床边。宋江吃了一惊 , 却是两个泥神。(金评:分明听得三番相请,却借两个泥神忽作一跌,写鬼神便有鬼神气 ,真是奇绝之笔。)只听的外面又说道:“宋星主,娘娘有请。”宋江分开帐幔,钻将出来 …… 这里写有“四请”,但“三请”之下宋江已“从神椅底下钻将出来”,第四请其实是“更 作余波演漾之”(注: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所以金圣叹评语也只在“三番相请”处落笔。但是,“三请”一成之后 复为一请,见出作书人有法则而又能变化,“真是浑身都是方法”。

    同属暗用而用笔灵活的“三请”情节,还有第五十三回《戴宗二取公孙胜,李逵独劈罗真 人》写戴宗“二请”之后,公孙胜还要恳请师父罗真人允许:“李逵独劈罗真人”之后,罗 真人应允,其实就是“三请”成功了。而全书结构性关键情节之一的招安,据第八十一回回 前诗说“三度招安受帝封”,三次下诏而成,也可归于“三请”之类:第一次在七十五回, 陈太尉去的,诏书上并无抚恤招谕之言,又兼阮小七偷喝了御酒,造成梁山英雄误会,因而 不成;第二次在八十回,高俅使人把诏书读破句读,梁山众人不服,又不成;第三次在八十 二回《梁山泊分金大卖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是宋江走了李师师、宿太尉门子,求得天 子亲书降诏,得受招安。这是“礼以三为成”在全书最重大的体现,所以第八十五回又借宋 江之口提及“宋天子三番降诏,赦罪招安”。可知《水浒传》不只多用“三请”的模式,而 且能用在全书大转折处,使具旋转乾坤之效。 与“三请”近似而情味迥异的,有第七回《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写一条大汉卖刀:

    见一条大汉……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 遇 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那汉又在背后说道:“ 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巷。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 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林冲听得说,回过头来。

    卖刀人三次放话诱惑,终于引动林冲起意看刀,进而中计。还有第二十回《宋江怒杀阎婆 惜》,写阎婆唤女儿来见宋江:“叫道:‘我儿,你心爱的三郎在这里。’”婆惜下楼复又 回去:“婆子又叫道:‘我儿,你的三郎在这里,怎地倒走了去。’”婆惜仍旧不出。阎婆 拉宋江上楼:“说道:‘押司在这里。我儿……’”三次相唤而婆惜不出,也是“三请”的 变相。另有一种寻人三段式的,即第一回写洪太尉上山见张天师,先是遇到虎,后是遇到蛇 ,然后才见到道童——其实就是张天师。这种类似“三请”的情节在《水浒传》中亦为数不 少,因是暗用又有了变化,更容易为读者忽略,故为之拈出。总之,即使“三请”模式果出 于模仿,也已经变化出新甚或有些后来居上了。 (二)三打。《水浒传》有几处著于回目的大段落“三打”故事,如“三打祝家庄”、“三 败高太尉”。此外,未著明于回目的大段落“三打”尚有“三打大名府”,依次在第六十一 回、第六十二回、第六十四回。其他“三打”情节则属暗用并且一般都较为短小,如第三回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三打”: (鲁达)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提起拳头来就眼框际眉梢只一拳,……又只一拳 ,太阳上正着…… 接下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这看起来行 文轻松随意,其实读者若问,为什么是“三拳”而不是一拳、两拳或四拳、五拳……打死了 他?那只能说是“三而一成”在习俗上造成的“事不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