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贴吧精华欣赏 >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2/2)

”不过二十七字,通过肤色,身材、五官饿描写,把一个卤莽耿直得黑大汉形象活脱脱画出来了。再如第二十三回武松肖像的刻画:“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仗凌云之志气”。金圣叹称这是“天神”形象。读者仅仅从这外形得描写中,就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个人物本来就是“力、能、正义”得化身。在第七十六回里面,作者对秦明、关胜、林冲、呼延灼、董平、史进、杨志等等大将的外形和性格的传神刻画,几乎都是用诗词来表述的。用诗词来刻画人物,简洁穿神,具有“诗化”的效果。

    第三, 通过评述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作者: 218.198.167.* 2005-5-11 19:17   回复此发言4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 -----(转)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有时借诗词来对人对事物作出评论,他的喜怒和爱憎斗旗帜鲜明的体现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对揭示事件的性质,起到了有力的归纳和概括的作用。例如第十回中, 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后,高俅仍然不肯罢手,依然对林冲落井下石,指使陆谦:“好歹结果他性命”。可是这一机密被林冲曾经帮助过的店小二得知,使他逃过一难。这里便有一首诗:“潜为奸计害英雄,一线天教把信通。亏杀有请贤李二,暗中回护有奇功。”这里把小二写成“有情”的 “贤”人,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

    第四, 通过类比写出人物个性的异同。

    《水浒传》的诗词中经常有“类比”的句子,让不同的人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如第十五回中阮氏三雄,同属疾恶如仇的刚烈汉子,作者却通过对三人不同外形的描写,刻画出了三个人性格中不同的方面。写阮小二:“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晴射几万道寒光。休言村里一渔人,便是人间真太岁。”写小七:“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而小五呢,“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上虽有些笑容,眉间却带着杀气。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试列一表对比:

    小二 小五 小七

    脸部 眍兜脸 笑容脸 疙疸脸

    眉眼 两眉竖起 眼似铜铃 突出双睛

    毛发 盖胆黄毛 短淡黄须

    肌肉 背上横生板肋 脸上横生怪肉

    力气 臂膊大力 拳脚惊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些类比式的描写方法,通过外形特征来反映人物个性,具有 宋元时期说书人描绘人物的用语特点,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雷同重复。

    第五, 用委婉的笔触来表达思想感情。

    《水浒传》总的来说,行文率真,但是也不排除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例如第六十二回,八十一回,还有一百回中对皇帝的批评。历代文人对“真龙天子”总是竭尽吹捧歌颂之能事,而《水浒传》却一反旧习,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社分客观的反映历史,借用诗词刻画了皇帝的丑态。正月十五晚上,宋徽宗本来应该“与民同乐”,可他却跑去和妓女李师师鬼混,作者写诗叹道:“铁锁星桥烂不收,翠华深夜幸青楼。六宫多少如花女,却与倡**辈游。”当皇帝再次和李师师“上床同寝,共乐绸缪”的时候,燕青趁机冒充李师师的表弟,向皇帝讨了一纸赦书,致使国法失去了严肃性。作者又写道:“清夜宫车暗出游,青楼深处乐绸缪。当筵诱得龙章字,逆罪滔天一笔勾。”再一次,徽宗有去寻李师师,作者又写诗一首:“不见芳卿十余日,朕心眷恋又踯躅。今宵得遂风流性,美满恩情自不如。”我们都知道,《水浒》的宗旨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即使反叛朝廷,皇帝仍在保驾之列。这是一种“愚忠”的思想。不过我们如果细细的咀嚼推敲,就会发现,这三首诗已经隐隐流露出作者的一种“反皇帝”的思想倾向,足可见作者愤慨已极。。“六宫”句,分明可以看见作者的好恶是非,“不见”句,细致的刻画了皇帝毫无自尊的“猴急”心理。这些对皇帝的批评,都是用“讽谏”的口吻来写的,语气则诗委婉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当时的状况下能够触及皇帝本人,却是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分析了刻画人物的诗词中现实主义的体现,除此之外,《水浒传》里诗词中的现实主义还体现在自然景物的社会化上。

    首先表现为细腻生动的写景诗。

    这里所谓的“自然景物的社会化”,指的是景物描写必须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使景物成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延伸,使之成为人物心里情绪的投射,成为社会生活的象征性暗示。在《水浒传》中,细腻生动的写景诗,往往同时起到暗示人物命运,烘托主题的效果。《水浒传》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往往比较注重铺陈雕琢,显得词藻华美,描摹细腻生动。比如第二十二回中,宋江兄弟逃离宋家村,作者便插了一首诗:“柄柄芰荷枯,叶叶梧桐坠。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这首五律很不寻常,四联犹如四幅工笔画,通过对“荷枯叶坠”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深秋凌晨那种肃杀凄凉的气氛,同时借助禽鸟草虫归宿有处来反衬二人归家无门。作者用委婉含蓄的笔调,以景衬人,借以展示宋氏兄弟命运的危急,以此来感动读者,使读者围住人公的前途担忧,产生共鸣。

    作者: 218.198.167.* 2005-5-11 19:17   回复此发言5 略论《水浒传》中的诗词艺术 -----(转)

    其次表现在构筑环境的自然景观。

    《水浒》诗词里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使典型环境构筑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让故事的情节合乎情理和逻辑。如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写天气的诗句有:“日轮当午红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热气蒸人,嚣尘扑面。”“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写太阳的诗句有:“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写树林的诗句有:“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遍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这些景象,构成一个典型的环境,那就是“热”。天气炎热,气氛得到烘托,矛盾激化,故事情节才得以在矛盾中发生发展,之后的情节才合情合理。

    第三表现为人物心理的景物描绘。

    《水浒》中 的诗词,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还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里特征。如第四回对五台山的描写:“云遮峰顶,日转山腰。”“根盘直压三千丈,气势平吞四百州。”这些都是对鲁智深粗直豪爽的性格的正面烘托。再如第十回描写雪景:“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写出了环境的严峻,此时的林冲,正处于命运的转折点,他心理的矛盾可想而知。这样的“雪景”,烘托了他的心情,激化了心理矛盾,为他上梁山作了铺垫。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有一绝:“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这是对“风”的渲染,同时也衬托了老虎的威势,更烘托出武松刚毅勇猛的打虎精神。

    最后还表现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背景设计。

    《水浒》中有部分写景诗词,对城市、村镇、庄园、酒店等社会环境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构成了故事背景中极为重要的成分。例如第四回中那首描写山村酒店的诗,把个山村酒店描写的活灵活现,使读者如临其境。虽然和小说内容有一点冲突,但是瑕不掩瑜。这种背景的设计,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 《水浒传》中的诗词与其他古典名著的比较前面我们说到中国古典小说历来有诗化的传统,因此小说中多穿插诗词。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本都有不少。而古典长篇小说因为篇幅长,容量大,其中的诗词要多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从数量上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诗超过198首(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大多为吴起言绝句和律诗。其中引用了大量的 名家作品,如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等人的作品。

    《水浒传》.里面的诗超过576首(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比《三国演义》多处近2倍,绝大多数为七律,五言诗极少。

    《西游记》中的诗多达714首(据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除七言绝律,多了不少词。

    《金瓶梅》超过800首(据香港太平书局《全本金瓶梅词话》)。

    《红楼梦》的较少,但也在268首以上。(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中只有《红楼梦》有所减少,其他小说中的诗词都教前人作品有大幅度增加。再具体分析一下便可看出,每部作品中诗的功能都有所不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三国演义》中的诗,几乎全用于人物评论。这里的评论又分成两类:一类评论书中人物一时一事,另一类评论人物的一生,带有总评性质。前者如第5回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后者几乎每个知名人物死亡都有。其中又以评论诸葛亮的最多。罗贯中多引用别人的诗来作评论,自己对历史人物没有多少新鲜的见解。

    《三国演义》中的诗用来描写的极少,描写貂禅的三首却很值得注意。类似的小说中连用三首诗来描写一个女性的极其罕有,这在《三国》中可算是一个特色。描写景物的也很少,只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几回描写了卧龙岗雪景、长江江景,南方六月天。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是个的功能单一,多引录前人的诗句,正处在长篇小说以诗入小说的初级阶段。

    到《水浒传》时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用诗的描写代替了诗的评论。中科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已经指出:“一般地说,《水浒传》地韵文部分史执行描写地任务,《三国演义》不同,它只是评赞而已。

    《水浒传》的576首诗中,以人物诗和景物诗占大多数,一百单八将都有描写,其他重要人物也都又描写,比如高俅、方腊、玄女娘娘,有时就连小角色作者都乐于用诗去描绘一番。第57回中写鲁智深的“自从落发寓禅林”一诗,写他的全人,个性跃然纸上。再如梁山好汉如阮氏三雄、宋江、张横等人的一些自白诗,既表现了他们造反的共性,又凸显出鲜明的个性。写女性的诗多落俗套,远不如《三国》写貂禅,唯独24回写王婆和49回写顾大嫂写出了性格。描写梁山群像最多的则是在76回和82回。前者用25首诗来描写梁山将领,后者则用一篇长长的骈文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队列写出。

    《水浒》中写环境的诗仅次于人物诗。几乎每到一处,便有一首诗来描写。和散文互相衬托,包含了很深的意味。

    《水浒传》中写战争,写杀人,写水斗,写比棒比枪比朴刀比箭,写酒,写树,写剑写马写风,写金铃吊挂,还有各式武器,都要用诗来描写一番。《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些诗词的价值,袁无涯和胡应麟都认为它们起了“形容人态”,“顿挫文情”的作用,是整部《水浒传》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水浒传》之后的长篇小说里,诗歌日趋成熟,也都有各自的突破。比如《西游记》中人物以诗歌来对答,以及宗教诗歌的大量使用,《金瓶梅》中出现了描写世情的诗歌,《红楼梦》不仅以诗入小说,甚至以诗话入小说。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对小说中诗歌的描写作用的奠定有极重要的影响。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描写有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大体上是显写环境,次写人物,再写打斗等等。虽然打斗的场景描写比《水浒》要多要好,但不能说这不是脱胎于《水浒》的描写方式。《金瓶梅》中大量的描写,《红楼梦》中谶语式的诗词,都或多或少受到《水浒传》诗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