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评书三国 > 第六回 镇守华容关羽立状 火攻赤壁周瑜发兵

第六回 镇守华容关羽立状 火攻赤壁周瑜发兵(1/2)

    孔明手持令箭,对文官班中唤道:“宪和先生听令。”

    云长想,哦!还有个二号文官简雍没有走呢。

    简大夫应声而出。“某简雍在。”

    “将令一支,带兵五百,帐篷一座,酒肴一席,设于樊口山巅。今晚亮与主公在彼饮酒观火。”

    “遵命。”

    宪和先生接令而去。

    云长想,这下帐上真的没有人了,连喝酒的令箭都发了,那可以叫到我了吧?只见孔明又拔起一支令箭,左手伸到右袖中摸出一封锦囊。关羽想,果然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锦囊都另外藏开的。又见孔明从座上抬身。云长想,那么客气,还要站起来?再一看,孔明不朝自己,而转向大哥那边。咦,这令箭发给谁啊?

    这支令箭是给客人的。因为刘备在长坂坡大败之后,土无一寸,瓦无一张,幸亏阿侄刘琦有个江夏郡,这才立足栖身,日常的许多开支也靠刘琦负担。实际上此间的真正主人却是公子爷。而且他身体不好,所以孔明对他格外照应几分,特别客气。

    “公子听令。”

    刘备一惊:哎呀!我大侄儿身子不爽,你有事派别的人去嘛,何必要叫这样一个病人去操劳?

    这事不用你担心,孔明早就想得周全、细致,决不会劳累于他,这桩事情只消生病人去做,比拾取金银还要省事得多,甚至躺在那里都可以干的。如果此人连躺着都不行,那就该给他准备后事了。因此,若派健康人去反是浪费。而且派刘琦去,有许多方便。

    刘琦倒也十分期望自己能出一点力。他想,军师早就说过:有我诸葛亮在,一定帮你把老大王的领土收复回来。今天赤壁火一起,军师用兵,或许就是夺回父王的荆襄。我作为父亲的继承人,自然责无旁贷,理应尽力。故而连忙从座上抬身,毕恭毕敬地应道:“小子刘琦在。”

    “将令一支,锦囊一封,带领本标五千弟兄及其木筏,今日黄昏时分,去至赤壁山前连环舟西北三里的江面之上。待等连环火起,按锦囊所示,收取降兵十余万名。”

    孔明料就,从连环舟上逃下来的曹兵,来不及游上岸去,在江中挣扎着向西北漂浮。看见木筏,必然蜂拥而至。公子只消躺在上面指挥军士一面高喊:“降者免死!”一面把这批落汤鸡看押起来好了。

    公子接令而去。

    此时,帐上文武除了关羽他们三人还在焦急等待外,真的差遣一空,锦囊也早已发光了。孔明把羽扇一执,两眼一合,闭目养神了。

    关云长一直注意着军师的神态,见他如此光景,暗暗叫苦,上了诸葛亮的当了。什么“另有要事相托”!分明是搪塞于我。你是军师,不给我将令,存心要我坍台,我也没有办法。我本领虽强,空有壮志,受制于你,只得由你摆布。云长把长髯一撩,身子一侧,闭起丹凤眼,闷闷地生气。

    刘备一看,孔明的令箭总算发完了。他倒处处体谅孔明,心想,自他出山以来,从未发过这么许多的将令,筹划计策,心力交瘁,不知要比大将战场厮杀艰巨多少倍,现在他肯定疲惫已极。便招呼道:“军师辛苦了。”

    “理所应当。”--身为军师,布置将令是份内之事,根本职责,谈不上辛苦不辛苦,只要看战场上的收效如何。为难的是,我锦囊写好,还要想办法巧妙地发遣文武兼备,但又对我口服心不服的大将。所以他喊一声:“惜乎啊,惜乎!”

    刘备想,这是你的老脾气,每次发完令总要发这么一声感叹。今天能发这样大的财,还有什么可惜的事呢?“军师,惜乎什么?”

    “惜乎缺少上将一员。”

    刘备一听,又气又好笑:你到江东去了趟,也沾染上了周瑜的刻薄毛病了。二弟方才问了你一句,问得不当,你现在马上就要报复,故意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而在我面前发感叹,说刁话,好象我家二弟不是上将,没有用场的;一定要他向你讨令,你才舒服。这也太小孩子脾气了。刘备对云长看看:你别急,让我来问问他,要一员上将干什么。如果适合你担当的话,我马上举荐你,接下令箭。刘备问道:“军师,还需一员上将,有何要事?”

    “主公,亮料曹孟德从葫芦谷口脱逃之后,定然败走华容小道。到那时,他身旁文武所剩无几,皆又疲惫不堪,无力交战。若有上将一员埋伏于彼,生擒曹贼易如探囊取物,可为天下除凶诛暴也。然而,目下无有上将可遣,眼睁睁被曹孟德侥幸逃生,岂非惜乎?”

    刘备想,原来擒捉曹贼就在此一举,那好极了!曹贼生平最怕云长,那派我二弟前去万无一失。便道:“军师,我家二弟在此,岂非一员上将么?”

    “令弟哪一位?”诸葛亮佯装不知。

    刘备有点生气了:你越说越不象话了,连我二弟是谁都不知道了!大家久别重逢,何必斤斤计较呢?

    关羽对大哥看看:算了,你不用白费口舌了。他近来与我不和,你再举荐也没用。刘备城府深邃,他懂得在这种场合上,语言之中迁就退让要比顶真斥责来得高明些。你诸葛亮问得出,他也照样答得上。“军师,我家二弟姓关名羽,表字云长,汉寿亭侯是也。”

    诸葛亮淡淡地说一声:“原来君侯。”

    “是也。”--你才知道啊!

    “主公有所不知。亮本当早将此事拜托君候,只因其中尚有缘故,故而不敢仰仗。”

    关将军听到这一句话,一股怒气直贯脑门。心想,什么缘故?还不是小住曹营六十三天!我来得清,去得明,有什么可非议的呢!别人说长道短,尚情有可原。你是个明白人,又是军师,竟然把这种非议当作奚落属下的话柄,岂不可恨!你要用就用,不用就别说这种半吊子的话。既然你说有缘故,那就请你把这缘故开诚布公地说说清楚。否则,传扬出动必然引起许多议论和猜测,以为我与曹操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呢!声誉攸关,非同寻常。云长再次离座,拱手道:“请问军师,关某不能镇守华容、擒拿曹操,其缘故何在?乞道其详。”

    “君侯听了:亮未出隆中早已闻得,当初君侯为保二位皇嫂,逗留曹营六十三天。曹孟德敬如上宾,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敬,下马迎;赠袍赐马……可称恩深似海。将军知,此番将那曹贼逼至华容小道,是何等的不易啊!乃多少人呕心于帷幄,多少人用命于疆场之果。若被君侯卖个人情,放他逃生,本军师怎对天下人?故而不敢仰仗。”

    关羽闻言,扬声大笑:我料到你就是这一番“缘故”,那是不经一驳的。“军师,此言差矣。”

    “亮差在何处?”

    “军师但知一其一,未知其二。当初某在曹营之时,曹孟德果然待某不薄。然而,关某斩颜良、解白马之围;诛文丑,救曹瞒性命,早已报答了他待某这恩了。”--这并不是我事后的胡编乱造,而是我当初就有先见之明了。我想,曹操与我大哥是冤家对头,我们毕竟是敌人,现在他待我这么好,将来战场上碰了头怎么办?放他吧,对不起大哥,对不起万岁,也对不起天下人;杀他,捉他吧,我忘恩负义,恩将仇报,问心有愧。所以我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一定要把他的恩情报答之后再离开曹营。结果,斩颜良、诛文丑,这两桩大功足以抵过他待我之恩,早已还清了这笔人情债。现在我无债一身轻,捉他、杀他,问心无愧,旁人也无可指责。“况且,当年这交,乃是私情;今日镇守华容,生擒此贼,是为天下之公。某虽不才,亦知先公而后私,公重而私轻,岂能徇私而废公?还望军师分清这公私二字!”

    “嘿……!”孔明一声冷笑:你别以为熟读《春秋》,知书达理,象煞有介事来教训别人。只怕你嘴硬骨头酥!你以为曹操败到华容道时还象你以前看到的那样,头戴一字相貂,身穿紫罗蟒袍,手捧洒金令字旗,前呼后拥,凛凛威风吗?若是这样,那我相信你是不会放过他的。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莫说周瑜所布置的人马如何精锐勇猛,光是我这一批将令,已经足够曹操受用了。我料他败到华容道时必定是秃头、赤脚、短套,狼狈不堪;倘然再给他一根棒,一只篮,那就完全是个叫花子了!你的脾气是见凶不怕,见软不欺,见了他这种模样在你马前苦苦哀求,你先已手软了。再论私人交情,曹操对你们刘关张三弟兄都曾有过大恩,你们象借了阴债似的,今生今世永远还不清了。你讲他不过,只得高举龙刀,放他逃生。故而先生摆摆羽扇道:“君侯言虽有理,只怕到得华容道时未必如此。”

    哼!红面孔想,脑袋长在我的颈项上,怎么我的行为由你作主呢?别人都会被你估死,我的行为你就休想料准。我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真所谓牙齿好当阶沿石的,说话算数。“军师,信乃立身之本;大丈夫言出如山,岂能出尔反尔!倘若关某放走曹操,回来甘当军令!”

    “口说无凭。可愿立下军令状否?”

    怎么,还怕我抵赖不成?关羽想,你也太把人看得不值分文了。“关某愿立。”

    “立上来。”

    “遵命。”

    周仓对主人示意道:军令状上把我的脑袋也押上去好了。即使你主人到时心慈手软,吃交情,要放他,我不会就此干休的,我跟他毫无相干,你在曹营之时,我还在茅草岗做强盗呢。

    关平也对义父说,把我的名字也写上去。你在曹营时,我还在关家庄,别说不认识曹操,连你都不认识呢,我不欠他的人情。

    关云长走到虎案边上,卷起绿袍袖子。手下已把纸、笔放好,墨汁磨浓。关羽提起笔来正要想写,忽然想起来了:放掉曹操,我被一刀两断,那末抓住曹操又怎样呢?要把条件讲讲好的。“请问军师,倘若关某拿到曹操,这便怎样?”

    “君侯听了:倘若将军把曹操生擒归来,本军师十里跪接,马前敬酒三杯。”--捉牢曹操是天大的喜事,所以我要到十里路外跪接,当着文武将士的面敬你三杯贺功酒,表示对你的敬重。

    关羽想,我倒不想喝你三杯酒,相反我要送点东西给你尝尝。送什么?送几句话:你别以为天下唯你最聪明,任何人都逃不出你的预料。现在怎么样?请你下次不要讲得那么死!

    云长二次准备落笔,却又想起一件事来。“请问军师,倘然曹操不到华容,又是怎样?”--你不相信我,我还信不过你呢。也许你没有算准,曹操根本没有走这条路,我空等了一场,这笔帐算在谁的头上?

    孔明想,红面孔到底是读读历史,看看兵书的,想得很周到。那末我干脆再优惠点,象做生意一样贱卖给你算了。“君侯,倘若曹操不走华容,乃是本军师之失算。同样十里跪接,马前敬酒三杯。”--一样的代价,但性质不同,这是作为我的自责,向你致歉了。

    关云长一盘算:抓住曹操,赢三杯酒;放掉曹操,输脱一个头。我的头只值三杯酒?价值太低了吧!但是再一想,我反正只会赢,不会输的。曹操不到华容是我赢;到华容的话,肯定被我捉牢,又是我赢;除非我自己把他放走才会输,那是不可能的。立即落笔写状。

    军令状很简单,只有三句:

    关羽奉命镇守华容,若放走曹操,曹孟德,愿受军法处置。--具状人关羽。大汉建安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日立。

    云长再请大哥作保,签上名。然后交给孔明。

    诸葛亮把军令状折好、放好后,这才拔令在手。“君侯听令。”

    “关某在。”

    “将令一支,带兵三千,五百校刀手,二十关西汉,及公子关平、副将周仓。镇守在南郡以东,华容道口。二十三日申末酉初之时,曹孟德败至华容,君侯将其生擒活捉,其功非小。”

    “遵命。”

    关羽接令出帐,点兵三千。周仓带过赤兔马,云长上马提龙刀,率军向华容道出发。

    至此,一整套作战方案都在实施之中。关将军一走之后,刘备便问孔明:“请问军师,我家二弟究竟将曹操是擒是纵?”

    “主公,天机不可泄露。”

    皇叔含笑说道,你放心,现在二弟已经出发,他要捉要放,我都无法作主了。你我君臣之间,有何说话不可明讲呢?

    孔明这样的好资格,居然也会被刘备骗出来的。孔明说,主公不必多问,我方才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令弟是必然放走曹操的。

    “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

    “你料得不差?”

    “丝毫无误,从不失算。”

    刘备突然下颜厉色道:“军师,你竟差矣!”

    孔明想,我之所以不高兴同你摊底牌,就是这个原因。告诉了你,你又说我错了,还得同你解释一番。问道:“亮差在何处?”

    “既然军师料我家二弟必放曹操,何不命三弟、四弟前往?拿到国贼,既为天下人除凶诛暴,也使刘备不负圣上衣带血诏之托。如今非但造化了老贼,纵虎归山,养痈遗患,又断送了我家二弟的性命。岂非大大的差矣!”

    是啊,从表面上看,刘备的话句句在理,孔明发这支令箭错而又错。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今后刘备能坐镇三分天下,全靠这支令箭发得高明,这着棋子走得巧妙,说明诸葛亮有先见之明。

    孔明想,我本来不准备在今天这个不恰当的时候讲的,因为要说明这桩事情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叙述清楚的。我现在很疲劳,正想趁这个空隙合一下眼,积聚些精力。但既然你要追根创底,已经问到这个地步,我若不讲,你肯定不会就此罢休,只会逼得更急。那末,就和你说清了吧。“主公,实不相瞒,亮命君侯镇守华容,便是要他放走曹操。放者有功,擒者有罪。”

    “啊!”刘备更是大吃一惊,“军师,此话怎讲?”

    孔明说,因为曹操捉不得。倘然能捉,我又何必非要把这桩大事交托云长?翼德、子龙的功夫都不在他之下,两人中任取一人,便可将曹操擒获。可是现在捉了曹操,对主公并没有什么好处。其不利有三:其一,原来曹操统辖的大半个天下谁去掌管?就凭我们现在这点实力,谁肯倾心归附?虽说主公为天下芟除了国贼,做了一件为人称颂的大好事,但江土分割犹如一盘散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去瓜分、蚕食。这对我们来说,非但毫无实益,反而肥了他人,这才真是养痈成患呢。其二,那些已经归附了曹操的诸侯,必然趁着群龙无首之际,各自为政,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互相攻伐,又要造成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或许比三十年前董卓作乱时还要乱,甚至会象春秋战国年间那样,纷争不息,干戈不止。这样,献帝的性命更加危险,汉室更是岌岌可危了。而且这种局面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结束。江山割裂,生灵涂炭。你我将成为千古之罪人,遭万人所唾骂。这是逆时势,失民心的。其三,曹操一死,江东就无所顾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他势必要大举进犯,来吞并我们。主公立足未稳,势单力薄,光对付江东已难以招架,倘然北边再有诸侯趁火打劫,那我们自己就首尾难顾,腹背受敌了。相反,放掉曹操,三弊便成了三利。其一,即使赤壁火烧,曹兵百万全军覆没,但他相互信任的权威仍在,他一回许昌仍旧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可能发生群雄割据的局面,大半个天下还是维持在统一和安定的基础上。其二,江东唯恐曹操来报赤壁之仇,暂不敢与我们为敌,而只能继续联和,按兵不动,我们就可以站稳脚跟,徐图发展。其三,曹操一时恢复不了元气,而且以为我们孙刘联盟十分坚固,不敢轻举妄动,挑起事端。当曹、孙两家观望局势,等待机会,僵持在那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抽出身来,趁其不备,伺机而动,先取荆襄为立命之本,尔后悄悄然长驱直入西川,开辟基业。这就是为何对曹操只能放,不能捉的道理所在。

    所以说,华容放曹实质上并不是关云长放的,而是诸葛亮放的。孔明料定关羽必放曹,这才借他之手来达到自己的意图。有人讲,华容放曹纯粹是诸葛亮为收伏关云长而做就的机关。这真是无稽之谈了。作为一个统帅,仅仅因为要使部下心悦诚服,而放走敌酋,那是断无此理的。孔明放曹完全是从大局出发,意义极为深远的。

    刘备听完孔明这番说话,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心想,这些道理我完全明白的。因为军师未出茅庐之时,在隆中就对我说过,要先取荆襄,后图巴蜀,鼎足天下,以成基业,是不可能一举翦除曹贼而得天下的。但是到了具体实施这一大策时,我就糊涂了。不过,眼下还有一事不明,要问他一问:“军师,既然欲放曹操,何必又命我家二弟镇守华容?岂非多此一举了么?”

    孔明说,不然,这是一种谋略。倘然华容道无人镇守,曹操定要藐视我们,以为我们计穷智短失算了。现在这么吓他一吓,使他知道我们的厉害,条条路都算到,都封住的。他必定这样以为,幸亏遇到关云长,才侥幸逃脱一条老命。这样,他对我们就存有恐惧之心,今后更加不敢轻易兴师南下了。

    皇叔连连点头称是:“军师深谋远虑,神机妙算,刘备佩服之至!”

    从此以后,刘玄德对孔明更加敬崇不已,更加言听计从了,从而,孔明的各项计划也得到更顺利的实施。

    到傍晚时分,君臣二人同上樊口山,在篷帐中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赤壁火烧。

    樊口山一切布置就绪,回过头来再说三江口。虽然相隔了两回书,但实际上事情的发生是同时进行的。

    周瑜派徐盛、丁奉去追赶孔明后,自己便与鲁肃一起上七星坛去收兄弟的周济的尸。两人到南屏山套,上七星坛,真至顶层。周瑜见自己兄弟的没头尸端还磕在半桌上。虽然这兄弟是饭桶,但毕竟是一母所生,同胞手足,见他死得这么惨,这么冤,不觉悲从衷来,哭一声:“贤弟……啊……”

    不料孔明临走时给死尸画好“符”,念好“咒语”的。你周瑜“哇啦”叫一声贤弟,那周济的没头尸却在那里一牵一牵地动起来。

    那死尸竖了一竖,又重新乓地倒了下去,周瑜又跟着吓了一跳。定睛看时,只见从尸体下面、鹤氅之中钻出一个小兵来,面如土色,浑身颤栗不已。爬到周瑜面前,结结巴巴地叫了声:“大……大都督!”

    “你,你在那里干什么?”

    小兵说,就在不一会儿之前,诸葛军师叫我蹲到半桌前,让周相公坐在我的头顶上,然后用鹤氅把我们两人兜起来,两个人接成一个人,头是周相公的,脚是我的。军师嘱咐我不准有一点点声音和动作,否则要被天神天将杀掉的。片刻之后,我听得靴脚和甲胄之声,天神天将来了。又听见“嚓”地一声,周的两条腿一挺。接着从上面嘀嗒嘀嗒有东西淌下来,一股血腥味直往我鼻子里钻来。我明白,这一定是周相公不听军师的嘱咐,伏台不虔诚,故而天理无情,被天神天将杀掉了。所以我被吓得一都不敢动,大气都不敢出。现在听到你都督在哭贤弟,我想,这下不要紧了,于是就搬开死尸,个了出来。都督,此事与我无干,大都督饶命!

    诸葛亮的什么“符”和“咒语”,自然是说笑话而已。前两回书中已说到,孔明布置七星坛时点了五百零一个小兵,五百个都有安排,唯有这一个零头是单独放开,另作打算的。当时没有说明安排他干什么,其实就是叫他担任活凳这个特殊角色的。诸葛亮对周瑜满腹怨恨,弄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巧来吓唬吓唬他。

    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的总批中说:“彼有三杀,此有三气”。我们评话说起来是,彼有四杀一急,此有四气一吓。四杀者,诱人犯法、借刀杀人、掘坑逮虎这三次暗杀和七星坛上的一次明杀。一急是,倒树尽根,临江会欲害刘玄德,把孔明急出一身冷汗来。诸葛亮先以这一吓来回敬他那一急,接着就要给他一次小气,即叫徐盛、丁奉带回来的那封信。还有三次大气是众所周知的:半夜取三郡、甘露寺招亲和芦花荡。实际上,这也不过是说说罢了,周瑜杀孔明何止这四次?孔明气周瑜更是八次都不止呢。

    现在都督恕这个小兵无罪。另外四站在半桌周围、身穿道巾道袍、手执七星旗幡的小兵,也把眼睛睁了开来。周瑜就命这几个人把兄弟的尸道抬下去,送进大营。自己也与鲁肃一同下坛,一路下去,一面把坛上坛下四百九十六个小兵统统叫醒:别在这里发什么疯了,将七星坛拆毁后回转自己营里去睡觉吧!都督把马忠的令箭也收回了,浮营同样撤去,这才准备同鲁肃一起回营。鲁大夫说,我有一点小事,稍停再来,都督先请。于是,周瑜独自先回营去。

    鲁肃有些什么小事呢?大夫惦记着西山上那班隐士。心想,近日来忙于杂务,也无暇过问他们的饮食起居,他们都是诸葛亮的师友,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了隔江观火,他们特意赶到这里。当然,都督脱不出身,只有我常去看看他们。现在东风已起,顺便问问此番长江破曹吉凶如何。因此,鲁肃快步登临西山,进茅屋,问众隐士,在此憩息可好?大家都说,承大夫照指,此处十分舒适。鲁肃又问,此番火攻破曹,胜败孰属?隐士们都说,借得东风,万事俱备,江东破曹必胜矣!鲁肃这才放心,匆匆下得西山,到西山江边,忽听一声痰嗽。回头看时,只见沿江来了一头小毛驴,背上坐着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道家装束,后面跟个僮儿。鲁肃上前施礼道:“老先生,下官有礼了。”

    “不敢。请问足下是谁?”

    “下官鲁肃。请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老汉黄承彦。”

    鲁肃听了他的名字在想,黄承彦?这个名字怎么这样熟?哦!听说诸葛亮的丈人也叫黄承彦,是隐林中的高士,会不会就是他?“请问老先生,孔明军师是你何人?”

    “小婿也。”

    鲁肃想,果然不错,确实是诸葛亮的岳丈。便道:“哎呀老先生,你来迟一步了。早来片刻尚可翁婿相见。”

    “那末,而今我家小婿哪里去了?”

    “孔明先生向上苍借得三天东风之后,驾舟回归樊口山刘皇叔处去了。”

    黄承彦听说女婿借东风,又见鲁肃讲得神乎其神,知道这是孔明与江东人开玩笑,找一个脱身的借口,故而他开怀大笑:“哈哈哈哈!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