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2/2)

他,就当管仲来帮助割据的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关崇王室,保持汉朝;假如说,汉朝灭亡了,他就当乐毅,帮助一个当时的州牧。管仲是一个政治家,乐毅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出奇制胜的这种才能,而是治军严整,非常稳重的。在当时蜀国是一个弱国的形势之下,要幸险侥倖,实在是个危险的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陈寿的评价是正确的:长于治戎,并不在于应变。

    二、有关《隆中对》问题

    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当时刘备去访问他,“谘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他当时的形势,当时的形势摆在那里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是不可与争的,兵多势重;孙吴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也是不可与争的,只可为援而不可为敌。就是说,供给刘备可以回旋的余地只有荆州和益州,此外没有地方,当时的形势是摆在那里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的,并不是诸葛亮由于他的什么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刘备能够占据的地方只有荆、益两州,此外,还有什么地方呢?诸葛亮作这样一个对策,后来是这样的发展,当时的形势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此。

    三、有关孟获问题

    孟获后来在蜀汉充当了御史中丞,当了朝丞。看来孟获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是有文化的,所以他当御史中丞,是文官。

    四、对诸葛亮评价极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后,跟《三国演义》有关,在此以前,诸葛亮就是符众生的。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都是对他赞赏的,他能抗禦曹魏这样的大国,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爱戴,“劳而不怨”。从宋代以后,不仅从宋代以后,从东晋以后,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统的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他就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既然把蜀汉作为正统,那当然诸葛亮功劳就非常之大,他是维护了汉朝,一直到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还是以蜀汉为正统。

    五、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措施不多。当时诸葛亮有一句话,就是“民贫国虚,唯仰锦耳。”可见得巴蜀还是比较穷的,他靠锦官城在那里织锦外销,锦远销到曹魏,远销到吴国,这是他的财政方面一个很大的收益。提倡手工业,另外他也兴修水利,此外措施没有。

    六、有关诸葛亮“北伐”问题

    有人说(北伐)是以攻为守,他要守巴蜀,先进攻汉中,以攻为守。有人这样将,这样讲其实我看也不见得正确。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曹魏并没有进攻蜀汉的意图,曹魏当时主要是对付吴,而不是对蜀,他的重兵当时都在淮南。他要对付孙吴。所以当秭归战后,刘备病死,这时曹丕没有乘机攻蜀,相反地去准备进攻吴国。他们始终把吴国作为大敌。所以当诸葛亮大军南征时,曹魏没有乘这个时候去进攻。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三郡响应,这时候曹魏大为震动,料想不到小小的蜀汉竟敢出兵,他自己并没有取蜀之意。说他以攻为守,应该先有曹魏取蜀之心,如是他揉取主动。但是曹魏并没有攻蜀的意图。他要逐步进攻,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他绝不轻举妄动,他还是步步为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就这样。

    (黄惠贤、余鹏飞整理记录,未经本人审阅,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