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 论三国时期的荆州问题

论三国时期的荆州问题(1/2)

    作者:猪哥空明

    针对三国的荆州问题一直是大家的讨论中心,也为此把关羽扣上了个“草包”之名,现我在这里系统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昨天甚是抱歉,脏了大家的眼,但这篇是我的心血之作,希望大家无论如何要多多支持!

    在阐述观点之前,我先引用《孙子兵法》中《九地篇》一文。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往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把军事地理分为九种,并提出了九种对待原则。他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散地。进入敌国不远而易返的地区叫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邻接,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圮地。进军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以少打多的地区叫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没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到争地我方应先行占据;如果敌人已先期占领,则不要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脱困,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通过孙子所说,我们再来看荆州问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毫无疑问,荆州对曹操来说只是争地;而对刘备和孙权而言,既是争地,又是衢地。说荆州是刘备和孙权的衢地,是因为他们双方必须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对方,以对抗北方强大的曹操。并且上述三方的主要谋士都对荆州阐述过自己的观点。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鲁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曹操的谋士荀文若对曹操说:“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监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见《三国志。魏书。荀文若传》)。从上述三人的言论可知,刘备若得荆州,就可以从荆州和益州夹击中原,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孙权若得荆州,便可依长江天险,鼎足于江东,抗衡于曹操,进而谋取天下。曹操若得荆州,便可雄据长江上流,乘长江而下,吞并东吴,一统天下。因此这就注定在荆州问题上,三方必须有一场龙争虎斗的。

    由于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被迫放弃了荆州的主要争夺战(指明的),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退回了北方。从军事态势来看,曹操在荆州上由原来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而孙刘联军则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经过一年多的浴血作战,东吴大都督周瑜攻占了荆州重镇南郡(即我们所俗称的江陵),而刘备则趁此时机放弃了江夏,向荆州南方发展,并夺取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至此,荆州八郡分别被曹、孙、刘三家共同拥有:曹操占有南阳、章陵二郡;孙权占有江夏、南郡;刘备则占有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三家瓜分荆州,对孙、刘两家各有不满意之处。就面积而言,刘备所得要大于孙权;但从地理位置而言,孙权则全据荆州境内的长江,占领了荆州的军事重地。刘备当然不甘心孙权全据长江,孙权也不满意刘备占有那么大的地盘,两家重分荆州在所难免。当曹操势力退回北方,孙刘联盟外部压力减轻时,孙刘两家重分荆州的好戏也就开始了。因此荆州问题又主要是围绕在刘备和孙权这间所展开的。

    孙刘重分荆州,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四年(公元209年)。“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品,改名公安。”(见《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四年》)孙权让刘备领荆州牧,是对事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承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一个“推”字就充分表达了刘备、诸葛亮利用刘琦的巧妙。刘备是刘表集团成员,也是刘表死前的托孤重臣,刘琦是名义上的汉帝所立的荆州刺史。如今刘琦已死,刘备接任荆州刺史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既不用上表朝廷,又不用孙权任命。孙权只不过承认了这个事实。并且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刘备承认孙权徐州刺史的地位,以换取孙权对刘备是荆州刺史的承认。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

    第二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孙刘结盟的第二年,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为由,要去京口(今江苏镇江)亲见孙权,要求都督荆州。所谓“都督荆州”,就是要进驻江陵,占据南郡。而当时孙权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周瑜、吕范为首的反对派。在周瑜这位战略家眼里,刘备既有共抗曹操的一面,也有威胁自己的一面,而且他认为来自刘备的威胁之害要大于抗曹之利。“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能虎之将,必非久屈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因此他主张最好能杀掉刘备,即使不杀也要软禁刘备,不放他回去。另一种是以鲁肃为代表的赞同派。他说:“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裴注引《汉晋春秋》)。鲁肃认为:第一,曹操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东线拒有合肥,西线拒有襄阳,如果东吴单独抗拒,无疑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第二,东吴初战荆州,恩信未洽,根基不稳,而刘备久在荆州,士众归心。让刘备守荆州,可以分担曹操西线襄阳的军事压力,而东吴可以全力在东线与曹操作战。孙权在反复权衡了双方的意见,觉得“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猝制”(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便同意了鲁肃的主张。

    第三次重分,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经过三年多艰苦作战,攻下成都,占据了益州,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同时也使孙权感到了不安。孙权觉得,北有强大的曹操集团的同时,西面又崛起了一个跨有荆、益的强大军事集团。说不定哪天,由于形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