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乱谈三国 > 论姜维“误国”

论姜维“误国”(1/2)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目,我其实也是很为难的,因为将一个国家的兴旺归结于姜维个人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但是姜维对蜀汉的灭亡却又的确要负很大的责任,说他误国却又不甚为过;所以我只得折中一下,给误国加上引号。

    从历史的角度讲,姜维是很难的,首先他的“降将”身份永远是他的一种负担,至少是精神上的,如果遇到贤明的君主可能还好一点,否则的话,这种不信任感会一直充斥于君臣的交往之中,后来的姜维屯田避祸可能就部分的基于这种思维。其次,他受命于危局,诸葛亮陨于五丈原,六出祁山致蜀汉国力羸弱,内有宦官当道,外有魏国虎视眈眈,又加上魏延作乱;可以说当时姜维接手的是一个勉强自保的危房。再者,诸葛亮临终时并没有给姜维定下一个可以保证他权利的名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姜维只是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这样纵然姜维有司马懿之才,无司马懿之权,那在三国的历史条件下想成就大事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姜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支撑几十年延续汉祚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既然姜维是作为诸葛亮继承人的角色出现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一般将领的要求来看他,就要稍微苛刻一些了,虽说瑕不掩瑜,但是瑕毕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姜维误国! 姜维之误国有六。 其一,不顾国力,妄动兵戈。前面已经说到,蜀汉在三国之中,疆域最少,人口最稀,经济最落后,综合国力最弱。诸葛亮十几年间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大大的损耗了蜀汉的国力,可以说当时蜀汉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姜维最初就是抱定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的念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时机不对。诸葛亮故后的最主要任务是稳定蜀汉内部的局面,理顺国内复杂的政治关系,休养生息。以姜维当时的资历与地位也许前两条做不到,但是屯田守境积蓄战力还是做得到的。可惜的是,姜维毕竟年轻,虽有多位重臣劝阻(前有尚书令费袆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后有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依然执意主动进攻。主动进攻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兵败溃退,在敌人的国境内不得地利,人员、粮草、装备都很难安然撤回国内(“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扎不住”,“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此消彼长,消耗太大,连败对军队的士气和国力都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劳民伤财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张翼曰: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除了当时蜀汉国内的民情)。三国中期,谁也一口吞不下谁,实际上打的就是消耗战。作为弱势一方的蜀汉不如安土守境,养精蓄锐,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以战养战。初期姜维尚且年轻,有这个待机的时间,可谓年轻气盛,轻举妄动,此一误也! 其二,术业不精,行事不稳。虽然姜维得诸葛亮真传兵书,熟读兵法却未得武侯用兵之真谛。诸葛亮作战突出的特点就是谨慎,虑事周全,知己知彼。姜维比较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点。历数姜维的数次北伐,往往就败在缺乏谨慎,虑事不周上。头一次是败在联络羌兵迟到,孤军深入;第二次是败在过分依赖羌兵,羌兵临阵倒戈,以至全军溃散;第三次是败在邓艾的疑兵之计上,竞被几百人一通火鼓吓回了汉中;第四次是偷袭不成,反中邓艾伏兵之计;第五次竟然上了邓艾的当,被人耍的团团转,中了缓兵之计,平白无故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第六次是后主听信谗言,这倒也罢,不算姜维之过;第七次是布置不周,反被魏军败兵烧了栈道,毁了粮草,胜仗硬是打成了败仗,真是岂有此理。等等此类皆非将士战之过,而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姜维指挥谋划上的重大失误。智谋不如邓艾可以谨慎弥补,可惜姜维却从不吸取教训,多次犯类似的错误。若武侯在日,安得如此;若武侯重生,又安得不哭。失误一、两次;中计一、两次倒也还说的过去,毕竟毕竟天下无常胜之兵、常胜之将;但是三番五次如此这般,还老是败的十分低级,未免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哪象是武侯的得意传人。说轻一点的话是术业不精,如果说的重一点的话,姜维是另一个马谡,五十步一百步而已。此二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