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智谋精粹 > 1.得失一念之间:经验教训

1.得失一念之间:经验教训(1/2)

    能否用人,是事业成功、失败的关键,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迄今仍不失去其现实意义。

    礼贤下士始得士

    《说苑·尊贤篇》有一段关于求贤的生动的对话:“赵简子游河而叹曰:

    ‘安得贤士而处焉?’舟人古乘对曰:‘珠玉无足而能来者,人好之也;今 士有足而不来,此是吾君不好之耳。’”这位赵简子不去求贤,却躲在游船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贤心切。船工古乘一句话便揭穿了他“不好贤”的底。

    言下之意是说,只有好贤,贤士才来。但是,不能说好贤便得贤,这位古乘也把求贤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贤士,必须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使对方感到你把他当知己看,才心甘情愿为你效命,“大为知己者死”,这是封建社会士人的共同点。孔明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因刘备“三顾草庐”。

    刘备求贤,不是下令去召之,像张飞所说的“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而是亲往拜访。一访不遇,二次往访。二访时,正值隆冬,那天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这么天寒地冻,刘备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冒严寒往访,“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二访不遇,又三次往访。

    三访前,刘备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二日,薰沐更衣,才往卧龙岗谒孔明。选择吉日,可见这位皇叔太迷信,但也可见其求贤心切,担心这天不是吉日,又见不到孔明;斋戒、薰沐则说明他对孔明的无限尊敬。也许这一天巧碰着好日子,加上刘备求贤的诚心感动了孔明,这次孔明是在家了。可是,这位卧龙却昼寝未醒,是否有意怠慢刘备,以试刘备是否诚意,不得而知。刘备徐步入内,看见孔明仰卧,睡得正香,便拱立阶下,关、张等了好久不耐烦了,而刘备仍耐心等候。望堂上时,见孔明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刘备说:“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这位卧龙才不再卧.口吟其“大梦谁先觉”之诗,多么悠哉悠哉。刘备这么礼贤下士,怎不使孔明感动为之效命呢?!刘备对孔明的旷世礼遇,孔明是永志不忘的。

    二十一年后,孔明上表要求北伐时还谈及此事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他病逝五丈原前三年,在《后出师 表》里立下誓言:“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刘备“三顾草庐”时,他是寄托于刘表,无立锥之地,处境是很艰难,前途是未卜的。当时,中国强者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孔明有些好友已北投曹操。孔明却不与行,孔明的大哥诸葛瑾仕吴甚得孙权宠信,他若依吴大可通过其兄引进。而孔明为什么不东依孙权或北投曹操呢?因为在天下大乱之际,不唯君择 臣,臣也择君,因用错了人,将会给事业招来损失,甚至失 败;而臣择错了君,将无所作为,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孔明虽有建功立业思想,却不愿贸然出山,而是隐居隆中,“聊寄傲于琴瑟兮,以待其时。”他之所以归刘备,一是因刘备是个被荆州人士敬佩的英雄,一是感孔明的诚心求贤。如果以两者相比,最能感动孔明的还是后者,正如孔明自己说的,他之所以“许先帝以驰驱”,是因感刘备的”殊遇之恩”。王安石《诸葛武侯》一诗也指出:“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这就是 说,以弱小的蜀国能与魏、吴两国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刘 备虚心得孔明 的辅佐之故。

    能团结人才能成大事

    团结就是力量。一国或一军,当上下一心,攥成一个拳头时,其力量就大,敌人无懈可击;反之,则软弱无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败。而能否使上下一心,关键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团结人。刘备是个善于团结人的明主,故荆州豪杰团结在他的周围,以此为骨干力量,西取巴蜀,据有成都后又能团结益州、东州人士,把荆州和益州、东州三股势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也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刘备未入蜀前,刘璋统治下的西川,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先是刘焉治蜀时,南阳、三辅人陆续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数万家,其中青壮年多参加川军,称为东州兵。东州兵恃势欺凌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益州人赵韪素得人心,他暗中与益州豪绅密谋,举兵叛乱。东州兵因害怕益州派获胜被报复,乃同心协力助刘璋,与叛军作殊死战,终于镇压叛乱。但益州人并未心服,与东州人有如水火。

    东州诸将则恃功骄恣,不听调遣,刘璋性宽柔无威略,对此也无可奈何。刘璋与张鲁有仇,张鲁欲兴兵报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敌之,但由于人心不齐,刘璋只得听从张松之言,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刘备入川后,先是结民心,机会一到,立即夺取西蜀。他领益州牧后,对荆州和益州。东州人士,都不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黄权是益州人, 曾忠于刘璋,是坚决反对请刘备入蜀的,刘璋要 往涪城会刘备,他口衔衣 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 落了两个门牙。刘备不因此而怪他, 反嘉其忠,任为右将军。刘巴是荆襄人士,他在荆州时不愿为刘备所用,北投曹操,后归刘璋,刘备也不咎既往,任为左将军。费祎是刘璋的亲戚,吴懿、费观是刘璋的姻亲,都得到擢用。由于刘备能团结三州人士,尽其器用,故他们都效忠刘备,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蜀国的股肱大臣,除了来自荆襄的孔明、蒋琬,以及关、张、赵、黄、马等五虎将 外,还有李严、费祎等。刘备临危时,任命李严为顾命大臣,费祎则是继蒋琬之后成为蜀国丞相。他们对开拓蜀国和保卫蜀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刘备是个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后期事业发展较顺利,特别是他登上皇位之后,骄傲自满情绪增长,越来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轻少,如言老黄忠无用,蔑视陆逊为“黄口孺子”,因而造成严重后果。正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陆逊不放在眼里,麻痹轻敌,招致彝陵之战全军覆没。毛宗岗对刘备嫌老轻少提出了批评;他说,“爱老而不爱少者,不可以用才;爱少而不爱老者,亦不可以用才。孔明之用黄忠,非以其老而用之也,直以为是请缨之终军,破浪之宗悫,三表五饵之贾谊而用之也。阚泽之荐陆逊,非以其少而荐之也,直以为是皓首之子牙,白发之充国,耆英之文彦博而荐之也。总之,人而才,则老亦可,少亦可;人而无才,则老亦不可,少亦不可。但当论其才不才,不当论其少与不少云。”(第八十三回回评)毛宗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用人准则。三国时无数事实都证明毛宗岗的论点是正确的。《三国演义》描绘的杰出将相,大多在青年时已显露超人的才智,或已建立惊天动地的勋业。孔明初出草庐时只不过二十九岁,便提出“隆中策”,预知 天下三分,促成刘备称帝西蜀。周瑜三 十三岁挂帅,在赤壁之战 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 烟灭。”青年将领陆逊两次用计,使关羽授首、刘备丧胆。姜维二十七岁已表现超人的将才,为孔明所赏识。但论资排辈的人总是轻视少年英才,如关羽、张飞自恃和刘备一起打江山、资格老,也曾看不起年青的军师孔明,经孔明小试锋芒,博望用兵,火烧新野,关、张两人不得不口服心服。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东吴老将,开始不服陆逊挂帅,后终于在事实面前认输。有些人则与此相反,总是看不起老将,曹操的“妙才”夏侯渊就因此被老黄忠所斩。

    用老嫌少,或用少轻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仅三国时有,且古已有之。

    东汉颜驷就是因这一刀切的用人法经历三世而郁郁不得志。汉武帝动员诸郎上阵抗击匈奴,自发老翁颜驷以年老不能上阵为辞。武帝见他偌大年纪还当个小郎官,惊问其故?颜驷无限感慨他说:他已经历了三朝,但“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当然,造成颜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剧也有其客观原因。文帝时天下太平,需修内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颜驷也就没有机会去驰骋沙场,以建立功勋;景帝时爆发七王之乱,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镇压,以安邦定国,年少的颜驷也就沾不上边:武帝时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颜驷也就得不到重视。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轻少、武帝重少轻老的主观原因,是因景、武两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观点。其实,老年之才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富,但观点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为,喜于创新,但不够稳重,易陷于轻浮。这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锐活跃,也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对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长以互补其所短,则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可是,历代统治者不尽懂此理,不是重老轻少,便是重少轻老,这已成为古今的通病。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误,不知埋没和浪费了多少人才!因此,重温毛宗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复这种错误。因为人总是喜美嫌丑的,容貌美很易给人好感,容貌丑就易使人反感。但如用貌的美丑来取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为外美和内美没有必然等同的关系,外美未必内美,外丑未必内丑。话虽这么说,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就是那位孔圣人也是如此。韩非在《显学》一文里就谈及此事。他说:“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儿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 ‘以容取人, 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门徒,外表长得不错,但孔子与他相处时间长了,发现子羽的行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称,因而后悔说:以容貌来取人,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尽管这位孔圣人给后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训,但这种错误却还是不断出现。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见称的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犯过这种错误。

    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就是庞统,可见其人不凡。不过,这位凤雏先生外貌长得不太雅,浓眉掀鼻,墨面短髯。水镜先生知其才,故不论其貌而赞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见他这副尊容就不大喜欢。庞统先被鲁肃推荐于孙权,孙权见他形容古怪,又轻视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后来,孔明和鲁肃向刘备力荐,虽有两封荐书;庞统却不靠荐书取宠,而是想靠本事见重,故没有拿出来,仅对刘备说因“闻皇叔招贤纳士”而来投。刘备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不过,他不像孙权那样拒不接纳,而是给他个小县官做。刘备悉庞统纵酒不理事乃派张飞去查询,幸好张飞粗中有细,他见庞统半日尽断毕百余日所积公务,大惊下谢,并回向刘备称赞庞统大才,刘备大惊说:“屈待大贤,吾之过也。”

    孙权见庞但终能认识到“屈待大贤”而重用之,乃得一大贤。一知改悔,一不改悔,其得失如此。

    张松是益州别驾,为人能言善辩,博闻强记,也是个才智之士。但他的相貌十分丑陋:额镢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真是又丑又矮。他到许都去见曹操,名为请操攻张鲁以助刘璋,实是暗中干出卖西川的勾当。操见他长得猥琐,加以语言冲撞,一言不合便拂袖而起。后来,杨修与之辩论,他口若悬河,又见一读《孟德新书》便能背诵,且一字不错,乃言其才干曹操。曹操次日接见,他又当面讥讽,操便令乱棒打出。曹操同样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因他怠慢张松,张松亦不向他卖西川。张松对刘璋是卖主求荣,对曹操却是有用之才,曹操失去张松也就是失去取西川的大好机会。

    刘备、孙权和曹操所犯的错误,也足以为以貌取人者戒。

    拒谏的危害

    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忠直之臣以敢谏见称,而有好下场的不多。因封建帝王是**统治者,金口一开,圣旨一下,不容更改,且在那“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年代,谁敢提出不同意见冒犯龙颜,必遭严惩: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当然,也有善于听谏纳谏的,如唐太宗因接受魏征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高见,能兼听纳谏,纠正了自己不少的错误主张和行为,这对于促进盛唐的政治贤明,经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历代统治者大多以英明自居,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便是听也并非兼听,而是偏听偏信,结果是误事误国,甚至国破身亡。袁绍、刘璋和刘备正是因听不进忠言而遭到惨败的。

    袁绍为人外宽内忌,偏听偏信。他因爱幼子袁尚,想使之继位,对袁尚之死党审配,逢纪等言计听从,对于忠贞、智慧之士田丰、沮授等的忠言则逆耳。他要兴兵助刘备伐曹操,田丰谏说:“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仑廪无----------------------- Page 62-----------------------

    积,不可复兴大军。”若备战三年,“大事可定矣”。沮授也反对袁绍出兵。

    袁绍却听从审配之言进军黎阳,结果损兵折将,——大将颜良、文丑被杀。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