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8 彼得.潘(1904年)(2/2)

子们创作而成的。

    詹姆斯?巴里每天经过肯辛顿公园上下班的时候,常常看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

    后来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五个便士的稿费呢!

    《彼得?潘》于1904年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很大轰动,然后就在世界各国舞台上反复上演,多次被拍为电影。

    自从《彼得?潘》被搬上银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还以图书的形式,被译成各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等风行欧美各国。

    《彼得?潘》之所以赢得了各国大小读者的心,在于巴里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

    作者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讴歌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在永无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

    作品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运用性格刻划、心理描写、讽刺和幽默等手段穿插在一个个小故事里。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狂想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作者正是通过奇妙的梦幻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