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十二章(7)(2/2)

他最终死于处理天津教案(1870年)导致的精神打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 、笃、敬四字秘籍,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命运。

    李鸿章接替曾做直隶总督、将要参与外交时,他曾向曾国藩请教,曾国藩嘱托:对洋人“依我看来,还是用一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李鸿章时时记住其师的“忠信笃敬”的教诲,深感收获甚大,他说:“别人都晓得我前半生的功名事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洋人相对付,果然没有差错,而且有很大的收获。”

    “忠信笃敬”以驭夷

    曾国藩说:“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

    ● 解读

    曾国藩认为:诚信,也就只是不说假话罢了,然而却极难做到,我们应当以这个信字做起。今天说定了的事,明天不要因为小的利害而变来变去。诚信,是人立身之本。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的就是做人要诚实无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苏武也说:“天不容伪。”然而,做到诚信,并不单单是不说假话,假话太容易被识破了。如果你的第一句假话被人识破了,那么你的第二句真话也将被人怀疑,所以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说假话的。

    曾国藩在日记中反复谴责和归咎自己的不是说假话,而是比假话更隐秘,又以更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现的不诚实。一次,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词气虚吐,与人谈理”,本来是一件增益学业的事,却适得其反,二人不欢而散。事后曾国藩在日记里指责自己,这就是心有不诚;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由于不诚实,所以说话时语气虚伪强辩,谈文说理,往往文饰浅陋,以表示自己学理精湛,这不过是表演而已。这难道有什么好处吗?

    他奉行诚信思想,挺身入局,勇于担当,以忠诚报国之心挽救即将覆灭的清王朝;在宦海沉浮中时时以血诚表忠意;戎马倥偬里以诚信待将士;世事变迁中坚持以真诚待朋友;点点滴滴处严格用孝信教子弟。曾国藩善于选才任能,去伪求诚,在**、黑暗的封建末世,以转变社会风气,建立廉明政治为己任,终其一生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而努力。不过,曾国藩的成功是典型的“厚道又精明”人的成功,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朴拙之人而讲权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一种掩饰。高明的骗子绝对不会光说假话,而是三分真话,七分假话。或者三天讲真话,七天讲假话。相对于讲假话,如何讲“真话”来得更加重要,更加关键。只有把“真话”讲得合情合理、真实感人,才能把对方唬住、蒙住、镇住、忽悠住,才能使对方乖乖地上钩中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