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十一章(6)(1/2)

    挺经 第十一章(6)

    1864年夏,太平天国起义被曾国藩镇压后,捻军与太平军余部在鄂、豫边界会师,改编组成新捻军,以复兴太平天国为目标,推赖文光为首领,运用新的游动战术,并逐渐易步为骑,使捻军变为一支约十余万人的骑兵武装。1865年5月,于山东菏泽高楼寨取得全歼僧格林沁马队七千余人的重大胜利,阵毙僧格林沁,朝廷不得不再请曾国藩解困。接旨后他心情复杂低落,再也没有出征太平天国时的热血与**了,他担心清廷的反复无常。同时,曾国藩过早裁撤湘军也使得这次出征缺少可用之兵,不得不依赖李鸿章的淮军。

    亲临战场后,曾国藩很快就针对捻军飘忽不定的特点,制定出坚壁清野、划河圈地、重点设防、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克敌方略。

    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惊惧不已。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令曾国藩更苦恼的是,那些调来的淮军,虽出自湘军,但将领皆由李鸿章提拔任命,对曾国藩的命令,常表现为消极拖延与暗中抵制。于是,曾国藩下令时得事先征求李鸿章意见,然后由李鸿章将命令传达给淮军将领。结果,军令要比实际军情落后半拍,常常贻误战机。于是,曾国藩再度受到他人的攻讦与参劾,同时也遭到了清廷的严厉申饬。他很是沮丧,只得主动辞职。

    进兵须由自己做主

    曾国藩说:“进兵须由自己做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牵制。非特进兵为然,即寻常出队开仗亦不可受人牵制。”

    ● 解读

    意思是,应该作战时,即使别的营垒不愿出战,我的营垒也必须接战开火;不应该作战时,即使别的营催促,我也要坚持稳重不轻易进兵。如果彼此都牵制关联勉强出兵,把用兵看作写应酬文章,那么就再不能出奇致胜了。

    “应战时,虽他营不愿而我营亦必接战”,项羽就是一个范例:

    秦朝末年,大将章邯领兵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