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言(1/2)

    前言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圣人就已经深知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因为“小不忍”而乱了“大谋”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小不忍”轻则让他们“城门失守,损兵折将”,重则甚至可能使一个国家陷入危难。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懂得“忍小谋大”的道理,看得出轻重缓急,分得出孰轻孰重。一个人,只有在小事上忍耐,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忍小谋大”的重要性。

    隋朝时的隋炀帝不但昏庸而且残暴,导致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许多隋朝的官员因不满隋炀帝的统治,也背叛朝廷,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这使得隋炀帝疑心大起,对朝中的大臣,尤其是对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

    当时的唐国公李渊(即后来的唐太祖)曾经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他每到所任职的地方,都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所以有着很威望的名声。在战乱起时,许多人都来归附于他。因为名声过于显赫,很多人都替他担心,怕他会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并由此引发祸端。就在这个时候,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当时,李渊因为有病在身推辞没去,这使得隋炀帝很不高兴,对李渊也起了猜疑之心。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想通过她一探究竟,于是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李渊的确是因为病了才未来朝见,隋炀帝接着有问了一句:“他会死吗?”

    王氏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就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得知此事后,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他心里很清楚,隋炀帝对自己已经起了疑心,迟早是要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