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一节 掌握知人之法(1)(1/2)

    第一节 掌握知人之法(1)

    曹雪芹认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白居易也在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人须待七年期。”辨物与辨人在时间上相差至此,其难度可见一斑。能知人是一种智慧,而只有智者才能知人。

    运用辩证法看透人心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人。对于他人的品性、性格、习惯和需要,我们都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理想情形下,我们可以凭借了解别人与之友好相处,相互体谅和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借着了解别人,来避免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风险,免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有这样一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大门上挂了一把非常坚实的大锁,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地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这是由于我最了解它的心。”

    是啊,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再有力气的铁棒也是撬不开的。只有了解别人,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致的钥匙,进到别人的心中。

    了解别人虽然很重要、很可贵,但了解别人也是非常不易的。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都没有吃上一粒粮食,白天只好睡觉。

    他的弟子颜回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点米。颜回把米放到锅里煮起来。当米快要熟了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抓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就来请孔子吃饭。

    孔子起身后说:“刚才我梦见了祖先,他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回答道:“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把饭弄脏了一些。丢掉又不好,我只好用手抓出来吃了。”

    孔子听了叹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脑子,但脑子有时也是靠不住的。你们要知道,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啊!”

    孔子的话饱含着丰富的哲理。的确,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现象与本质在很多时候都不是一致的。要想认识清楚,又谈何容易呢?

    正如陶潜所说:“知人不易,相知实难。”

    人们常说知人不易,但并不等于人不可知。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遣王稽出使魏国,范雎的朋友郑平安趁机向他推荐了范雎。经过一夜的长谈,王稽认定范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