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敢于质疑,权威并不总对(1/2)

    敢于质疑,权威并不总对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敢于质疑,是获得新知的前提。我们都知道,有了怀疑之后,问题自然也就浮现出来了,而这时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好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寻找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你自然会有很大的长进。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质疑的地方呢?那只能说明不善于思考,或是勇气不够。

    华罗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学生:

    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

    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

    当我们继续摸,第七次,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就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让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为你推断未知的障碍。同样,也不要让一切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切权威已做出的定论,成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碍。

    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权威。

    大家都认为,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肯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非常精通,但权威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有权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断。某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