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2/2)

公正。

    曾经,我们接触到的经济学,在解释商品和资源的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问题的时候,会这样说:商品和资源的价格由凝结在商品和资源中的劳动价值量决定。

    这样,有时就会产生一种悖论,如果商品和资源的价格由凝结在其中的劳动决定,那么河流里流淌的水、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石油、难得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都不值钱,因为在人类接触它们之前,它们无一例外都不包含任何人类劳动。

    所以,在解释这样的一个现象时就又加了一条理论,那就是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计划经济年代,原木的价格是只算雇了多少工人,用了多少柴油或者电力以及机器折旧把它砍下来、拖到江边,运到你那个地方。把这些劳动成本加起来,再加上一点利润,就是原木的价格。我们用现在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当时的经济行为的确是不科学的。

    当时的煤炭石油的价格也是这样,只计算探测、开采、运输花了多少钱。也就是说,它们在开采以前是“没有价值”的,开采以后出卖的价格,就只看花了多少钱把它们开采出来。这就造成我国原木、煤炭、石油的价格,远远低于世界价格。

    这样的经济形式给中国的发展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中国也开始寻求了一种新的发展,也就是不再把劳动当做唯一的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供求关系、发展前景全部纳入到商品的价格体系中进行考虑。

    关于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也许是一种更好的解释。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的很多年,中国都发生了一种令每一个中国人痛心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曾经拼资源以求发展,是“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既然资源被扭曲得那么不值钱,人们也就不自觉地拼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了。

    对于珍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曾经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资源效率非常低,甚至低于印度。所谓资源效率,反过来说就是每产出一万美元的产值,需要消耗多少水多少煤炭多少石油。

    资源效率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印度也走在我们前面。道理其实很简单,日本人懂得“物以稀为贵”。就开发资源的技术水平来说,日本绝对不会低于中国,但是他们并不是把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当做了唯一评判的标准。

    日本人认为自然资源是“稀少”的,而中国认为未开采的资源不值钱。结果,人家不但资源价格高,利用率也非常高,资源效率也就高;我们的资源价格低,泛滥使用,所以资源效率低。

    日本人自己一棵树也舍不得砍,却大量购进我国东北的木材,用我们的木头潇洒地推广一次性筷子。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认识,要知道价格是商品和资源的稀缺性的信号。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供大于求,则价格下降,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物以稀为贵”。

    只有按照这样的价格,重视自己的产品的价值,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我们才能保卫自己国家的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