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心相约:自己不喜欢,就别推给别人(1/2)

    心相约:自己不喜欢,就别推给别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不致在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场合,表错情、会错意。用心地对待每个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是避免表错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塞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于人”。或“己所欲,勿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源于人的私心。

    儿童在心智刚启很难明白事理时,往往已能体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五六岁的幼童打人,你若对他说:“别人打你,你愿意吗?”他多半会自觉不妥而住手,效果自然比讲君子动口不动手之类的大道理好得多。这个“恕”很妙,妙就妙在虽然奠基于儿童心理之上,却可以说服中国的“大人”。

    三国时,起初吕布与刘备很要好,后来两人发生了矛盾,反目成仇。吕布为了气刘备,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不禁怒火中烧,便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没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没你,行不行呢?”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消极又保守的态度,但至少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我们不喜欢人家怎么待自己,我们就不要怎么待别人。而且,并不是每个人讨厌或喜欢的都与我们相同。如果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么可能就会产生与下面的故事相类似的结果。

    有一年的愚人节,婷婷心血来潮,一早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娜娜。

    对方话筒一接通,婷婷兴奋地说:“祝你生日快乐。”

    “什么?你搞错了,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娜娜的声音有一丝不悦。

    “没错!你看看日历,祝你生日快乐!”婷婷兴奋依旧。

    娜娜一看,4月1日,怒气冲冲地喊了一句“无聊!”用力挂上电话。

    婷婷一时反应不及,心想娜娜怎么这么没有幽默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