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路径依赖(3)(1/2)

    路径依赖(3)

    他不但写出一部部新的作品,还涉足指挥领域。他先是到波士顿坦格伍德的音乐培训中心,成为著名指挥大师库谢维茨基的学生,并深得库氏的赏识,两年后成为其助手。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被当时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罗津斯基发现,推荐他担任这个著名乐团的助理指挥。在1943年的一场重要的音乐会上,年仅25岁的伯恩斯坦代替因病不能上场的瓦尔特出场指挥,获得成功,一举成名。

    1958年是伯恩斯坦成为一流指挥家的一年。他接过了米罗普洛斯的指挥棒,成为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在世界乐坛的指挥领域,这是个让人羡慕的位置,在之后的数年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标志。

    伯恩斯坦在指挥上成名的速度和亮度更甚于他在作曲上的成就,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以作曲为己任的。

    当他在指挥上一路顺风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会影响到自己的创作,但指挥家的光环、社会名流的待遇、剧场内如潮的掌声和喝彩,让生性外向的伯恩斯坦放不下手中的指挥棒。

    是创作还是指挥?这个矛盾和冲突几乎贯穿了伯恩斯坦的一生,当他在舞台上无数次接受掌声和鲜花时,有谁能明白他背后的隐痛和遗憾呢?

    作为一个指挥家,他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创作的神奇和永恒时时召唤着他,使他的内心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到了生命的晚年,伯恩斯坦终于下定决心:辞去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回家专心创作。

    但是为时已晚,疾病困扰着他,更让他感到痛苦的是,有人认为他创作的音乐只停留在《西区故事》这样的音乐剧的层面上,不可能再有所超越了。这对伯恩斯坦来说,无疑是更致命的一击。在他晚年的时候,每念及此,他都耿耿于怀。

    伯恩斯坦一定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人世的。

    伯恩斯坦虽然“误入歧途”进入指挥领域,但毕竟还是在他喜爱的音乐领域,不至于错得太离谱,所以还能取得成功。但如果他完全背离了自己的本质和天分,进入音乐外的其他领域,那么他还能如此成功吗?

    许多人牺牲了自己的本质,去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真正原因。选错行的人太多了,这些人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成功的生活,即便是他们有了成功的果实,也不见得就是没有遗憾的成功的人生,就像伯恩斯坦一样。

    认可自己的才能

    一旦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得去做,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不仅会使成功的几率很小,而且就算成功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感。

    这就是著名的“不值得定律”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因此,对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