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金钱是善的根源(1)(2/2)

一支跑了调的歌不断在我耳畔回旋一样,父亲那些泼冷水的话也没完没了地回响在我耳边,挥之不去。那么,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像父亲那样逃避社会、过隐士一样的生活?不,我已经欣喜地发现,自己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我想过有钱人的生活。那时候,我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 30岁以后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2. 周游世界。

    3. 拥有两套房子,一套在美国,一套在海外。

    4. 见到法拉·福西特(无论如何,当时毕竟是20世纪70年代)。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大问题:尽管我知道自己有才能,但是,我感到很茫然,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断地找工作,也不断尝试、不断犯错误,事业上不断取得进展。最后,我终于在自己就职的公司里获得了相当高的职位,这是通常只有大学生才能获得的职位。我曾经想上大学,但是,我总是马不停蹄地周游世界各地,因此,我根本抽不出时间在学校里学习4年。就在我的高中同学们骄傲地完成他们的“高等”教育的时候,我已经去过五十多个国家,足迹遍布几百座国际大都市。

    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周游世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积极进取,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获取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的鲜明对比:一种是乐观向上、争取成功,一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当别人问起我是哪所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们(现在还是这样告诉别人),我毕业于挫折大学,获得了“成就”这个学位。的确,我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

    但是,我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依然不满意。在我的工作经历和我父亲一直试图向我灌输的那些观念之间,似乎有某种可怕的联系:你希望获得的成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你个人能力的大小;一个人能对他人做出多大贡献,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我父亲的思维方式(习惯性思维,而不是用大脑去分析)中,只有接受与储存(匮乏)的概念,完全是消极、被动的。他固执地认为一定想尽办法要保住“自己的所有”,而不是去为他人发现或者创造财富。我也是逐渐才意识到,原来还存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创造或者增加财富(富足/给予),这才是积极向上的。我想方设法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我不但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自己也充满了活力。作为雇员为他人工作的时候,我不觉得自己在为他人做贡献,或者,不觉得这些贡献那么有意义、那么重要。回想起童年时代父亲理想中的“打猎、采集”似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我意识到其问题在于,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中没有任何回报。也就是说,这种生活方式缺乏为他人做贡献的含义。如果把金钱当做惟一的目标,那么,赚钱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人们将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金钱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现在,我终于破解了父亲的误解,那就是,他把金钱当成了工作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