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步:交权扶权(3)(2/2)

美林公司的赫博M·埃尔森都是公认的接班人,但登上宝座之前却突然发生变故。据统计,1992年,美国有94家上市公司聘任了新的首席运营官(在美国企业中,首席运营官往往是首席执行官的继任者)其中有35个来自公司外部。五年后,这35个人中有22个在晋升为CEO前辞职,有4个依然呆在原来的职位上。这意味着75%的总裁接班人没有像最初期望的那样最终实现“登基”梦想。长虹的赵勇于2000年5月上任,成为长虹电器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国内第一位博士后老总。仅仅8个月以后,倪润峰复出,赵勇接着递交辞职书,挥泪而别。  尽管鲁冠球终究会把象征着万向集团权力的手杖,交给儿子鲁伟鼎;但是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并不主张子承父业。2001年6月14日,他向全公司下发了一道关于接班人标准的“手谕”,大致内容是:有德有才,大胆启用,大胆聘用,可以三顾茅庐,高薪礼聘;有德无才,可以小用,通过教育培训,视其发展而定无妨;无德无才,可以不用,因为一看就知道,不易混入,但可让其自食其力;无德有才,绝对不可用,让其伪装混入,后患无穷。儿子伟鼎说:“父亲的‘手谕’是对群体而言的,我作为群体的一员,当然也在考虑之列。”  虽说当代家族企业的“太子军”并非当年清王朝的八旗子弟,但他们中确实有一些人也在纨绔之列,躺在父辈财富的安乐窝里过着日子,如果登堂入室、执掌大权,没有上一辈的扶权是不可思议的。尽管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项有力的证据能证明企业失败与企业家让位于子有必然联系,但统计数字仍然让企业家们感到如履薄冰。所以,“子承父业”的接班方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后代都是最好的接班人。尽管在现实中,许多业主尽力给予子女最好的教育及商业经验熏陶,却不能保证子女也有从商的兴趣、才能。更为棘手的是,如果有多位条件相当的继承人选,那么权力的交接可能会导致家族利益团体的分裂,进而可能导致企业的分裂。结果上一代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毁在第二代、第三代的手上,正是所谓的“富不过三代”。尽管越来越多家族企业领导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并不排斥引入职业经理人进入家族企业,但是那往往是在确认子女都不胜任接班人职位后的无奈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