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1)(1/2)

    航天精神,是。随着“神舟”六号的顺利升空,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这是一种凝聚力与使命感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它体现到企业中,就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品牌,一种企业愿景;体现到员工身上,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感!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

    白手起家何畏惧,面对困难不放弃

    古老的中华大地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等神话和传说。在明朝,有一位叫万户的人,坐在捆有十几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纪念这位文明史上的飞天献身第一人,人们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2003年10月15日,炎黄子孙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天,“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升空,并于次日安全返回,杨利伟代

    表中国人第一次遨游了太空,中华民族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继“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顺利升上太空,谱写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篇章。载人航天的成功不是空中楼阁,在这一次次光芒四射的成功背后,包含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包含着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报效国家、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1956年,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提出了我国要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做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航天技术研究。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的最初几年,通过与苏联政府的接触,中国得到了苏联大量的技术支持。但在1958年后期,中苏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影响到了两国之间的技术援助。1960年8月,苏联撤走了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援助的所有技术专家,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在党中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方针的指引下,顽强的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完成了一次次技术攻关,很快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带着进入大气层时的余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准确地降落在黎明前的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牧场。这一刻,距1955年10月4日——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跑人钱学森归国仅50年零13天。就是在这短短的50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凝聚了一大批杰出专家、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抵制住了各种诱惑,没有在磨难面前低头,历尽千难万阻,终于成就了中国航天的豪壮事业。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平安返回。

    中国导弹事业的创业历程很好地说明了成就伟业必须付出艰辛的道理。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成就的高度结合,是一项国家规模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生产

    部门和各个技术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推行封锁、禁运政策,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的建设,虽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高新技术领域无从涉足,与导弹技术相关的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起步的。1957年5月11日,苏联经济联络总局驻北京代表主动提出苏联将帮助中国建立喷气技术。10月15日,中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