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识别你的个人资本 1(1/2)

    求职者对个人价值的认知从对个人资本的识别开始。从这里,你会渐渐脱离“找”工作的旧轨迹,开始一种全新的求职方式。

    当柏林墙推倒后,普罗布斯特发现自己作为东德驻中国大使馆新闻官的使命也告完结了。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拥有一个经济学学位。大使馆关闭后他被遣散回国,面临失业和再学习。此时,有一半东德人正在寻找新的工作。不过还好,普罗布斯特有他的资本。凭着流利的中文和与政要的关系,他在位于北京的一项重大合资项目——燕莎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没有多久,普罗布斯特便在燕莎中心的凯宾斯基饭店中开始工作了。三年后,他回到德国,料理凯宾斯基总公司的事务。他坚信社会平等的理想,想起自己的好运气,他仍深有感触。当被问及他是否相信人自身的资本是获取更好的工作的基础时,他显出沉思的神情,然后会心地一笑,承认道:“简直太神奇了。”

    个人资本的全新概念

    个人资本这一概念其实由来已久。不要以为它是一个新鲜名词,其实早在19世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有所提及。不过当时他把个人资本定义为工人在一天工作中损耗的能量以及工人为第二天的工作恢复精力所花费的时间。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家们才重新认识到人的资本是一个可以度量的概念。这一突破性的看法源自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Gary Becker)。贝克及其同事提供了显示个人与家庭如何在市场中使其价值最大化的计算方法。

    抛开一些抽象的理论不谈,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描述个人资本。按照旧有的观点,似乎人的学历越高,薪水必然就越高,他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个人资本。70年代,新一代的经济学家开始质疑前辈们所提出的个人资本理论,即倾向于在高等教育与高薪水、在岗培训与高生产力之间划上等号的模式。他们反驳说,实际作用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他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人的资本理论:你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衡量它,但是,无论如何你要设法去衡量它,因为这样总比用离经济的实际发展轨道越来越远的工业标准来衡量要好。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印发的一本小册子中,再一次提出了个人资本的定义。它把个人资本定义为:个人在一生中获得的、在市场或非市场环境中用于生产、服务或思想的知识。

    新的人的资本的定义回避了对人的资本进行具体、精确的量化评估的难题。该定义表明,只要是你拥有的知识,它都是你的个人资产,它们和任何一种专业知识具有同样的价值。往往它不一定在各种考试中能用上,而且你也很可能没有机会把这些知识展示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恰好就是你的资本,在求职过程中发生着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