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激活: 谁启动了中国经济 > 第50节 [焦点]复兴东北(3)

第50节 [焦点]复兴东北(3)(1/2)

    旧瓶新酒:老工业基地的市场提升之道

    ——访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宋冬林副院长、纪玉山教授

    2003年8月3日下午,**在长春市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会上,**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专访了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宋冬林副院长和纪玉山教授。

    1.滞后

    《21世纪》:为何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远远滞后了呢?

    宋冬林:从历史上讲,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时间最长的地区应该是东北地区。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主要布局在东北,东北的大型、超大型国有企业的密集度和规模在国内也是最大的。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本就不必考虑市场:原材料、产成品都是国家计划调拨。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和价格的逐步放开,企业开始逐渐走入市场,但是东北地区因为聚集了大量国家的重点企业,考虑到改革的渐进性,即便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经济已经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东北的这些大企业依然在一段时间内实行两种体制双轨并行的模式。双轨价格在东北的一些大企业当中依然存在,比如石油、煤炭企业中依然还有相当一部分要执行国家的计划价格。这也使得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东北地区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滞后于全国的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的发达地区。

    现在东北企业对市场的种种不适应,恐怕我们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

    首先是观念上的原因。东北搞计划经济的时间很长,这种体制给企业、职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整个大环境开始搞市场经济体制了,但是传统的观念在相当部分的政府官员、企业和职工的头脑里还顽固地存在着——企业既然是国家的,“国家总不能见死不救啊!”所以他们就在等国家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抓住当时的历史机遇充分发展起来。到了90年代,当企业回过味来想要改革的时候,沉重的历史包袱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了。

    其次是历史包袱的问题。长期以来东北的一些大企业,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的利税,使得企业的自有资本不足,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东北地区的工艺设备能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只有20%左右,大部分工艺设备相当落后),产品成本高,消耗大,加上负担重(主要是离退休职工),企业越搞越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问题

    《21世纪》: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纪玉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不合理,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经济占东北经济的比重高达70%以上,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北地区主要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如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等,这些产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资本密集、技术水平要求高,而这些产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成本上升,效率低下。

    《21世纪》:既然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不是说应该放弃发展重化工业,转而发展第三产业呢?

    纪玉山:不是这样的。这种不合理表面上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实际上在于技术结构的不合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东北老工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