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9节 厦门和金门(2/2)

商品进入市场,台湾船只要靠岸,只要提前24小时报备,人员凭有效身份证半小时办妥手续上岸,市场内交易以人民币结算,进出口则以美金结算。

    五年来,大嶝市场共接待200万人次客流量,其中台胞3万多人次,累计实现营业额7亿多元人民币。全区共有500多间店面,目前实际入驻商家320家,最高峰时,在里面经商的台胞有60多家。

    然而,大嶝市场的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大嶝市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洪契坦言,一方面,市场的发展直接受到两岸情势影响,直到2002年元月台湾当局允许“小三通”之前,台湾的商品不允许直接从台湾运抵大嶝,通常是从香港转船到公海,再由市场派船去接驳。中间的转关费用,抵消了减免的关税,有的商品其运费甚至比关税还高。其次,由于政策规定,每人在市场购买的商品最高限额为1000元,因此导致高档商品无法入市。此外,小额贸易的特征是量少品种多,按照一般贸易的有关规范来申报检验检疫监管等,程序繁琐。但洪契对于大嶝市场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目前厦门市政府将包括大嶝在内的区域定位为对台经贸和对台旅游特色功能区,加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有利于增加游客的数量,吸引两地的商家。

    同时,厦门市政府正在争取国务院批准将大嶝购物的限额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这将有利于扩大商品的范围、档次以及提高旅客的购物积极性。

    洪契认为:“厦门和金门要建立‘经济合作试验区’,可以先从大嶝与金门的合作开始,借鉴大嶝近年的发展经验。而且大嶝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政策配套不完善、监管措施不适应等,在厦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福建可不再“边缘化”

    回望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同时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时至今日,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构筑起领跑中国经济的经济体系,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福建全省只有4.5%。福建省有关领导多次坦言,福建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台资的走向,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是台资登陆的滩头阵地。然而,此后台资大多集中于珠三角一带,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商越来越多地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聚集。对此,福建省确立了“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郑金沐认为,近年来台资经历了西进(向珠三角转移)北扩(向长三角扩张)的过程,而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没有从中获得明显的好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相比,福建匮乏完整的产业链。厦金自由贸易区设立后,台湾的生产资料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厦门进入大陆,福建将成为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台资企业原材料的集散地,这种辐射效应,能够使福建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的第三极。

    不过,厦门市副市长黄菱对于“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厦金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必然涉及到两地政府的谈判,这必然会牵扯到政治层面的因素,因此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民间推动。

    李非认为,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厦金自贸区”的谈判主体,可以是厦门市政府和金门县政府。当然,厦门必须获得中央的授权,而金门也要获得台湾当局的授权,但是通过地方政府,可以一定程度上绕开政治敏感地带,回到经济的层面上来。

    “如果厦金自由贸易区能够成形,将有力带动金厦两地的经济发展,我们台商无疑是举双手欢迎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进忠说。

    (记者邹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