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6节 温州中兴(2)(2/2)

市领导如此答复。

    “政府服务不到位”,一位政协代表这样描述一些企业外迁的原因,“办事手续繁琐、效率低下、政令不畅,失信于民,而部门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在执法中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前温州的审批手续繁琐,仅征地就要盖上百个印。审批企业一个项目,要收取墙体改革费、散装水泥费、白蚁防治费、城建配套费等。遇到各种“执法”检查,即使是遵纪守法的企业也心有余悸。一企业主对记者描述了自己的烦恼,“有的部门检查名目繁多,还非得‘一把手’出面接待”,否则“下次检查就格外‘关照’”,而且“逢查必罚,非得你找熟人,买面子”,“我们惹不起,躲得起”。此外,由于土地短缺,生产用地供不应求,“炒地皮”随之出现,而“个别领导批条子甚至有的公务员参与炒作”,更有企业“通过关系,圈地零卖零租”,导致“真正要土地求发展的反而没有土地”。

    市委政研室以温州乐清市作为分析样本,统计了各种外迁原因所占的比例,“在近来外迁的85家企业中,属自身发展需要的21家,占24.7%;属用地制约外迁的21家,占24.7%;属人为原因造成的‘软环境’影响的43家,占50.6%。”

    3.

    外流新趋势

    为人们熟知的温州低压电器行业的巨头企业正泰、德力西、天正已纷纷抢滩上海,建立生产基地。不仅一批成长型企业外迁,而且一些发展型的企业也开始背井离乡。可以说,温州企业在区域外的投资行为近年来日益高涨:其资金数量之多,投资行为之众,形成温州资本的新一轮外溢的“井喷”行情。近年来,温州市企业外迁还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即由单一的个别企业外迁向区域部分群体企业外迁变化;由单一的企业外迁逐步向企业、资本、产业的组合式外流转变变化;由传统制造业的一般性转移逐步向新兴行业、优势行业转移变化。甚至出现整个产业转移的“胜利大逃亡”现象。如前几年的温州灯具业外迁广东,家具行业的几家龙头企业移师上海、东莞,今年合成革行业的20多家发展型企业和相互配套的革基布行业的20家企业外迁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塑料编织行业的45家企业联手转移西部,投资6亿元建立塑料编织产业园。龙湾的不锈钢管件行业是温州的新兴优势行业,年产量占国内市场70%,占国际市场的1/7。但由于土地供应不足,企业外迁至上海、江苏、丽水等地。

    种种迹象表明,大量企业外迁、资本外流,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属于制造业的企业外迁和转移已经造成了温州市经济发展的困境,自2004年以来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低,工业企业“三角债”现象的重现都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长此下去,势必造成制造业投入不足,同时也可能让温州变成一个消费城市。

    “产业空心化”成为温州市领导常挂在嘴边的担忧。有政府官员指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引起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转移是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结构变化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是改善投资软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而已。”

    大禹治水有堵或疏的选择,温州可以吗?

    (见习记者罗小军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