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3节 发现宁波(1)(2/2)

时,这个比例换了个位置。“在宁波,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是政府环境支持的结果,其中政策引导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从事民营经济研究的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研究员鲁慧君对记者说。

    2.“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混合兼容

    来自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市2000年GDP贡献率达56%的工业经济中,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占17.2%,单纯的私营经济占17.4%,而各种产权相互融合的股份制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则占大头,为65.4%。

    在车小方的记忆里,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的19号文《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对宁波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混合经济模式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实质上这个文件对于政府改革也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规定得很清楚。”文件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在浙江前所未有。当年甚至有一些国有企业叫苦不迭,说民企捡了大便宜,对公有制经济不平等。“市里领导对那些国企老总说,‘想公平也容易,你进行股份制改造啊,别不让民资外资进来。’”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意料不到的好结果——扶持民企发展的决定让公有制企业加快了自身改制的步伐,向多元化靠拢。

    目前宁波14家上市公司当中,只有海运集团和港务局下属的企业还算国企。“宁波所剩不多的国企中,除了电力、电信等要害部门,还未转制的企业也在悄悄进行多元化改造。”车小方说。

    2003年由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曾在杭州、温州引起不小争议,其中宁波的结构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宁波的这种混合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的文件精神,值得在全国推广。”宁波市计委研究员鲁慧君说。

    储嘉康就此分析,“在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混合经济形成过程中,不但投资总量上大幅上升,推动了宁波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各种投资主体为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不同领域里起着作用,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宁波在乡镇企业发展的高峰期果断转制,避免了苏南乡镇企业向“小国企”形式的回流;又在“温州模式”增长乏力的关口,进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转型。“而嫁接外资,将成为宁波模式变迁之路的新起点。”

    3.民资嫁接外资

    在浙江民企普遍面临发展用地紧张、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的制约瓶颈时,宁波同样在所难免。而鄞州区招商引资的实践在寻求解决之道的同时,为当地民企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借鉴。

    2003年宁波市鄞州区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浙江省的双料冠军。据该区对外招商局局长张时光介绍,“2004年的招商工作,将贯穿‘以民引外’的新思路。”

    与苏南相比,宁波吸引外资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但独特的禀赋在于块状经济的分布使得部分产业的基础十分厚实。“利用已有相当积累的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前来收购兼并,就是以民引外。”张时光告诉记者,“在浙江,只有我们鄞州有这个提法,但具体政策还在制定当中。”

    一个现实中的例证便是位于鄞州的浙江开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的办公室主任王景行向记者介绍,来自比利时的全球第三大啤酒生产商——英特布鲁公司用现金3500万美元收购了该集团啤酒业务的70%股权。开开集团“为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有效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及管理”,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实现宁波首例外资兼并民资的婚事。

    “这次购并请毕马威作财务审计,光是前期的审计咨询费用就花了1200万。”王景行说,“以前宁波比较多的是和外资企业合资建厂,而开开与国际接轨的股权转让在浙江都是第一例。”

    “宁波的地价已经相当高,单纯依靠优惠政策难以吸引外资进入。我们区在以业引商、加强产业链建设方面要做足功夫。”张时光局长告诉记者,鄞州区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产业群的优势。在招商策略上,将通过深入挖掘部分内外资大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对其进行重点招商,吸引其对本地民企的收购兼并。

    从已进驻鄞州区的外资企业看,位列全球500强的有日本服装业的伊藤忠、德国从事汽车零配业生产的博格华纳等。

    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巡视员储嘉康指出,宁波民营经济存在产业链带动不足的问题,并且产品多数属于初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此,“民资嫁接外资,实现新一轮的产权转移,将对吸引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整个产业升级影响深远。”

    (记者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