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并非总是自私的(1/2)

    关于人的自私,大家最常引用的是亚当·斯密的经典名句:“我们的晚餐,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关注。我们不求助于他们的博爱,而是求助于他们的自利心;我们谈论的决不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是他们的好处。”

    的确,斯密是强调自私的,但他并非仅仅看到了自私。斯密也注意了慈善行为。他恰恰在同一段落里写道:“每个人都几乎从不间断地需要同胞的帮助,但要是指望全靠他们的仁慈,那他一定会大失所望。”

    毫无疑问,恩惠仁慈在家庭、朋友、社区、阶级之间是普遍存在,甚至举足轻重的,但它无法进一步扩展,成为无数陌生人竞争与协作的纽带。如果不承认慈善的存在,并认识其局限,就无法深刻理解自私。事实上,一个绝对利己的人,与绝对利他的人一样,在社群中都不具备生存的能力。一个人为了自利,就难免要有所利他。

    人们往往错误地声称:经济学假定人们的惟一目的是发家致富。绝非如此!经济学原理假定每个人都有着多种多样的目标:威望、权力、友谊、他人的福利、爱情、显赫、自我表现、知识、美貌、闲暇。经济学并没有忽视——更不会否认——支配着人们的动机的,不仅有文化和知性上的目标,而且还有他们对他人福利的关注。

    是的,人并非始终是自私的,但经济学的假设并不与此冲突,它只是假定:人们总在设法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要,其中包括了关心他人的需要。

    人是否理智无关紧要

    还有人指出,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以及人的智力和情绪上的缺陷,人们往往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经常被作为指责经济学脱离实际的依据。

    但这并非经济学的实况。经济学分析的是现实中的人,他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仅无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