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生活中的“成本”(1)(1/2)

    2000年9月18日

    成本,就是最大的代价。更准确地说,你获得某件商品的成本,就是你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本文就从这个平平无奇的定义开始,介绍生活中三个常见的应用。

    分工和交易

    人类即使无所作为,也有一定的收入,那是天赋的——阳光、泉水、树荫、野兽、矿山、鱼鲜、黄金。但我们今天享受的远远不止这些。那么,我们身边的资源和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呢?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发达呢?有人解释:因为他们曾经掠夺。

    但这没有说服力。掠夺的本身,只能解释他们当时的富裕,并不能解释后来的增长。财富不增长,掠夺者就最多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水准上,更何况坐吃山会空。事实上,穷的未必更穷,富的未必更富。要是贫富的结局用初始的状态就可以解释,那还要经济学理论来干什么?换言之,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来解释人类的收入和财富是如何增长的。

    人类增加收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靠结队作业。团队产出要比各成员单干的产出总和更大。另一个增加收入的来源,就是分工与交易。经济学上坚如磐石的“相对优势原理”解释了这一来源。

    假设社会上只有鲁班和盖茨两个人,他们需要两种物品:家具和软件。那么,他们各自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鲁班写程序的成本,就是那些放弃不做的家具;同样,盖茨做木工的成本,就是那些放弃不写的软件。他们必须权衡两种选择的成本。如果他们从事对自己来说成本最低的生产活动,然后与对方交换产品,就能节省成本,从而增加双方的收入。这就是“相对优势原理”。

    让我们对这个原理作进一步解释。首先,没有不变的、客观的、一般化的“成本”。生产成本总是相对每个个人而言的!盖茨和鲁班的绝对能力的高低无关紧要。即使盖茨是个全才,编软件和做木工都比鲁班强,那也没关系,这个原理照样适用。盖茨做木工的成本(放弃了的盖茨能编写的软件),照样比鲁班做木工的成本(放弃了的鲁班能编写的软件)高很多!

    同样地,一个国家哪怕再发达,也有很多不适合她自己做的产业;而一个国家哪怕样样都比别国落后,她也还是有许多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选择。这是因为,生产成本是相对自身而言的。

    其次,投资回报率已经考虑在内了。鲁班的确可以从Basic学到C++,最终成为编程高手;而盖茨也的确可以从刨木板、弹墨线做起。但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这样的投资还是不合算的。否则,他们本来就会去作那样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