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从高地价到财政赤字(1/2)

    香港经济困境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港英政府遗留下来的“高地价、高福利”政策。香港政府的库房,很大一笔收入来自卖地。打开香港地图,会发现空地很多,已开发的很少。香港的地价极高。政府通过捏紧卖地量,无形中向香港市民收取了很高的“间接税”。

    政府的这些收入,都用到庞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上去了。古往今来,政府机构和社会福利都是容易膨胀,而极难压缩的。在经历“通货紧缩”的时期,由于政府的卖地收入和税收大大减少,而财政支出则居高不下,所以很容易出现财政赤字,而这已经是事实了。接下来,财政赤字难免会侵蚀外汇储备,令本来兑换自如的“联系汇率”机制受到冲击。这未成事实,是隐患。

    减价才能走出困局

    在一个实行“联系汇率”的地区,如果遇到“通货紧缩”,就只剩两条出路:一是拆除“联系汇率”,让货币贬值,从而使全社会的物价水平统一自动下调;二是鼓励大家各自“减价”:消费品物价要减,楼价和房租要减,工资水平要减,政府派发的福利也要减。

    但在真实世界里,减价比想象中难得多。而且,不同的项目,减价的难度也不同。易腐消费品最容易减价,耐用品减价要难一点;房租比较容易减,而楼价比较难。私营企业的工资已经是不容易减的了,而公务员的工资和政府派发的福利,要减就难于上青天。至于跟银行签订的抵押贷款合同,则是“死契”,没有听说可以中途减价的。

    用不到两千字的篇幅,只能说清楚一个问题,即香港的困局是:在“联系汇率”下,遇到了“通货紧缩”,所以全社会要经受“减价”的痛苦。至于解决之道,市面上流传不少,但它们有多大作用和是否可行,我还没有把握。

    国有股宜按市价定期定量减持

    2002年1月28日

    按:国内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部分属于暂不能在股票市场自由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中国政府近来打算减持国有股,将这些股票逐步解冻套现。这一做法引起股价大跌和股民的激烈争论。

    我赞成国有股减持。最根本的理由,是我跟所有拥护“市场经济”的人一样,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源,若大部分以政府的名义持有,那么资源的三权,即“使用权”、“收入支配权”和“转让权”,就不可能得到充分落实,这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毫不夸张地说,“计划经济”之所以处处失败,其症结就在于“三权”没有清晰地界定给个人。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公营资本”转变为“民营资本”?自从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推行“民营化”政策开始,近20多年来,各国曾经尝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