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从高考改革到学券制(1/2)

    2001年11月26日

    昨天听了一场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演讲。顾教授言辞生动,观点鲜明,他的演讲博得我身边一些同学的共鸣。虽然我也夹杂一些批评,挑剔他的推理,但他们都说,不要吹毛求疵,听他的结论就已经很过瘾了。看着他们雀跃的眼神,就知道高考的确把中国无数青年害苦了。

    顾教授主张更改高考的时间,因为7月初已经是烈日炎炎,要同学们在酷暑下参加一连3天的紧张考试,是不必要的折磨。他建议将考试时间提前到4月份,考完就放五一假期;他同时主张减少考试场数,将不同科目混在同一份试卷里考完,好像美国的GRE一样。这些观点我都赞同。

    另外,顾教授又认为现在考试的内容太难,考得太难没有必要。他虽然反对按总分来择优录取学生,认为单科成绩拔尖的同学,应该得到格外的青睐,但他反对给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背景的同学“加分”的做法,认为这有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他认为大学是学文化的地方,有运动技能或表演才华的同学,不应该得到优待,而有特殊社会关系的同学,则更没理由走后门入学。

    这些观点我都不同意。首先,现在的高考实在很难,内容十分刁钻。前年我特意做了一份语文高考试题,成绩是不及格。但是考试题目的难易,其实是不重要的,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懂得其中的内容,而是要把应试学生“拉”出一个间隔分明的队列,好让录取当局挑选学生。太容易的题目,“拉”不出距离;太难的题目,也“拉”不出距离。衡量一份试题的成败,在于它能否把学生拉得均匀。

    第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恰恰是考试内容过于艰深刁钻的原因之一。刚才说了,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考试当局为了把学生拉开距离,试题就不得不逐步加大难度,以便始终达到甄别学生的目的。不过,录取者如果有更大的酌情权,可以更加倚重分数以外的条件来录取学生,那么题目就可能不会那么难,而学生就会受到这个新的录取规则的鼓励,平时减少“钻牛角尖”,而参与更多有益的文娱活动,并标榜自己分数以外的潜质了。

    前一段时间,上海某名牌大学因为爆出考生凭条子入学的事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大家似乎都认为,为学生递条子说情,是肯定不对的。但在美国正相反,这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