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无处不是价格战(1/2)

    2000年11月23日

    按:国内家用电器厂商多半是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可以从兴办实业过程中获得直接好处,所以他们在投资前不会在意日后能否收回成本。结果,过分急进的投资,造成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影碟机等电器的大量积压。为了促销,只好削价。厂家一面互相指责对方的削价行为,另一面又试图结成价格联盟。但由于谁也不愿意率先减产,价格联盟往往不攻自破。面对这种现象,传媒往往未能指出问题的症结,而只是附和对“价格战”的指责,并对“价格战”不如“质量战”的观点信以为真。

    “我们只打质量战,不打价格战!”——这是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对家电产品价格战的反应。这个答案因为别出心裁,所以传诵一时,被人们看作对行业竞争行为的训诫。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介绍,日本早期的家电产业也是厂商云集、竞争激烈的。如今优胜劣汰,只剩下几家,而这几家企业当年的产品,恰恰都是定价偏高的。该节目表示:不打价格战,恐怕是制胜之道。

    当真如此吗?不是。任何一家企业,包括海尔本身,既不会、也不应该刻意节制价格战。质量战和价格战完全是同一场战争,而不是两场各自独立的战争。消费者看重的,既不是价格,也不是质量,而是“质量价格比”。厂商既可以争相调整价格,也可以争相调整质量,更常见的是左右开弓,双管齐下。但不管怎样,他们各出奇谋,其目的,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竞争,第三还是竞争!

    积极倡导“价格战应该降温”的人,或许是身心疲惫的厂商,或许是忧心忡忡的学者,或许是肩负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