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0节 做小买卖的出身(2/2)

的紧俏物资。“在几乎整个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总能找到买主。青岛电视机厂的职工每年都要发一个彩电票,直到1989年时依然能卖一千多块。翻开1988年的报纸,我们不难发现,那时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彩电应该优先供应给谁?”

    曾经多次进出联想的陈惠湘在一本书中写道:早年到公司工作的人说,他们卖过彩电。因为当时彩电是紧俏产品,于是他们几经挫折从电视机厂搞来一批彩电,加价之后再卖出去。因为不懂得计算成本没有把该纳的税金加在售价里,卖完以后的税务部门上门征税,最后一算账赔了。于是又从邻近的农村买来一些萝卜之类的蔬菜(柳传志后来说:“菜,我是没卖过,但是确实是做小买卖出身。”),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门口,卖给下班回家的职工,最终把卖彩电的亏损补上。也还卖过旱冰鞋和电子表。80年代诞生的新型企业,很多都走过这样的路。

    仅仅因为没搞清楚什么能干和不能干,或者因为忽略税金存在而赔了钱,倒也算不了什么,毕竟生意场上的盈亏浮沉,最为司空见惯。更倒霉的是,他们遇到了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骗子,她信誓旦旦地向联想的业务员说有电视机批文能让他们做彩电。业务员没有经验,女骗子一说也就信了,没与柳传志他们商量便欢天喜地把钱打了过去,等准备提货时才发现人已失踪,也根本没有什么电视机。

    后来柳传志回想往事,唏嘘不已,说是中国当时的技术人员,真是一脑门子的书呆子气,初入商业领域闯荡,不受骗几乎不可能。那一场被骗,使他们损失了整整14万元。压力的确很大。要知道他们当时每月工资,不过几十块钱。

    很多人听到联想创业之初卖菜、卖电子表和旱冰鞋的故事,曾经怀疑联想创业遭遇磨难的真实性,他们并不知道,王树和他们的第一笔“大生意”,就让计算所全部投入的70%打了水漂。20万元创业,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电视机骗局”后,事实上已变成6万元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