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4节 重返1984(1/2)

    1984年。中关村。北京西郊的一条街。起点是今天黄庄路口向北300米左右矗立那座雕塑的地方,终点则是北大南门附近海淀路与中关村大街的交叉口。后来被称为“中国硅谷”和骗子一条街的喧嚣之地。

    虽然在中关村这条街上行走的人有大量知识分子;虽然你走路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到一个 “国宝”;虽然这里人才云集,被誉为科学城……可是它依旧在长叹。“不仅在夜深人静之时,就是在熙熙攘攘的白天,仍然能听到这条街一声声的叹息。”

    叹息是1980年代初期整个中关村的呼吸节奏,无论是高级职称的还是普通职称的,无论是搞数理化的还是搞天地生的,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在这个封闭体系之下,在这片充满叹息的土地上,纵有惊天动地的能量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有人已经麻木,有人乐此不疲,也有人努力争脱樊篱,在对着天空喊出了愤怒的一声: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

    正是这无奈的一阵阵叹息,愤怒的一声声呐喊,打破了中关村的萧条和安详,预示着中关村正在发生一场悄然的巨变。这场巨变的意义在当日尚无法展现出来,如今则演变成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肇始。

    第一个发出这声呐喊的人,叫陈春先,他后来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组成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探索类似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的“热核扩展”模式。这个服务部,放在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就变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

    接踵陈春先“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的,是科学院计算所工程师王洪德。这样的比喻似乎有些蹩脚,不足以映射他们的内心的焦虑和对命运的关注,但“铁饭碗”没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一个叫蒋士飞的,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主任委员、留美博士和著名教授,他也抛弃名誉地位,不干了。他来到王洪德创办的京海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