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叶莺翩翩(2)(2/2)

市李雄副市长加入谈判。

    在1月15日6点55分,双方签署了一个重要的“备忘录”。

    但在与上海感光厂遭遇时,她经历了一个主谈判手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

    当时上海感光厂的总经理张贻寿看到彩色生产线的3 000多工人、将一辈子青春放在感光行业的激情都要走入历史,十分痛心。

    这并不是说,张贻寿是一个“死硬”地坚守“民族工业”的人物。30年的感光生涯让张已经清醒地看到,坚守以前的感光道路没有什么出路,他对此毫不讳言。在北京召开的感光行业合资内部讨论会上,面对两个相当具有争议的基本问题,这位原上海感光厂的总经理都有直率、惊人之语。第一个问题,与跨国公司合资,是不是出卖我们的市场给跨国公司。张的观点是:“你现在看一看中国市场,富士、柯尼卡、柯达已经占了大部分市场,我们的企业有多少份额,没有合资市场已经是人家的了。”第二个问题,与跨国公司合资之后,“民族工业”是不是受到伤害。张的观点是:“感情上的确难以承受,这是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但在当时的体制下,路是走不通的,而且如果没有自己专业的技术,没有自己独有的东西,硬要叫民族工业也是很牵强的。”所以,在张贻寿的判断里,重要的问题反倒在于:感光企业找谁合资,中方能拿到什么,员工如何安置。答案似乎慢慢清晰起来,惟一能做的是“卖一个好价钱”。这大概能反映这位上海感光厂的总经理,如何面对已经无法回避的感光业合资大谈判。

    但即使怀有这样清晰的看法,张贻寿自己还是陷入非常巨大的困惑之中:“上海感光厂的一代辉煌,就在我手上结束掉?”一个管理者,在当年选择进入感光业,可能是意气风发;现在选择放弃,可能是非常沮丧,但这又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局面。“你有什么办法呢?”张贻寿挣扎在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之中。

    谈判时,叶莺看到张贻寿一根接一根抽烟,每次看到他,眼睛布满血丝,一天一天显得苍老。叶莺将心比心,难过、痛苦、同情。“你柯达算老几?你凭什么埋没我一辈子所奉献的事业?”此时,中央协调小组出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据说,张贻寿后来到厦门柯达的合资厂任副总后,办公室里挂了一张照片—当时中央协调小组组长吴邦国副总理替他点烟!“别人未必能说动他,而吴曾是上海市市长。”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可上海当时的情形还要复杂一些!当时,柯达全球的老冤家富士策动了反击。“全面合作是一个环形体,一节一节地连起来,我可能剪不开你这个链条,但如果我能攻破你其中一个环节,那你的全面合作就不能成功。”叶莺深知其中厉害。富士集中力量攻上海。上海人心知肚明,富士为什么找他们。上海人有了诱惑,也就有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但是,富士的一些做法也引人疑虑。当时,广东省朱森林省长与汕头公元厂的领导访问日本时,要见富士有关方面竟被拒绝。对处于困境中的公元没有出手相救的事实,在中国人的心中自然有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叶莺显然发动了心理战:对方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方是否有记得过去承诺的习惯?公元当年的遭遇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最后谈成,不是中央的压力,而是在谈判过程中建立的信任,最后所有的头头都看明白了,他们没有出路,上海必须接受这一计划。”柯达在上海艰难地赢得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