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叶莺翩翩(1)(1/2)

    在裴学德热切的召唤下,此前“从没有想过从商”的叶莺被面前这个项目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所包含的挑战与风险成为致命的诱惑。为了这个项目,叶莺“心甘情愿离开美国政府的职位”,加盟柯达。

    时间停在1997年的早春,没有人能够断定,大谈判的进行离朱基和裴学德1994年共识的初衷是近了,还是远了。

    已长达3年的谈判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朱希望看到这个答案能够水落石出,但民族主义的风暴把这一切冲刷得面目模糊;裴学德希望柯达抓住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但这个国家形势的变化有些不可捉摸,而老对手富士和阿克发已经出手阻击,罗切斯特的反对声音也高了好几个分贝,谁来帮助柯达把握大谈判的最后进程?

    “Ying,你过来吧,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裴学德热切召唤叶莺加入大谈判。

    当时,身材娇小、装扮入时的叶莺刚刚被美国政府从台湾调到北京,成为美国驻京外交官的第一位女性,担任仅次于驻华大使的公使衔商务参赞。那个时候,正是中美关系的低潮,李登辉刚从美国掀起了一场**后返回台湾,中国人被激怒了,对美国人给李登辉这个表演的机会十分生气,大使馆死气沉沉,商务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叶很清楚这个时候,派她到北京的苦心。一个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就这样几近完成,谁都知道来到中国政治心脏北京开始外交生涯的意味。

    叶莺是一个很“性感”的女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漂漂亮亮,绝不肯素面示人。在离台赴京前,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一改自己厚重的政经风格,相当细腻地描写了这位活跃于政坛的女人:身穿膝上七公分短裙、脚踩三寸高跟鞋……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让她笑起来,显得分外神采飞扬……《天下》形容她“翩翩周旋于两岸三地”。叶莺果然带着这些神采,翩翩而来。

    一个性感的女外交官加入了大谈判,这本身就很有噱头。但裴学德急切召唤叶莺加盟的原因,显然不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叶的独特经历,以及由此造就的她对中国事务不寻常的理解和把握。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叶莺的人生。

    叶莺生在北京,却在台湾长大,母亲在她两个月时便去世,她由一生戎马的父亲一手带大。

    但这个家庭有些不同的是,他们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不像今天风靡一时的清宫戏中在两岸三地间飞来飞去的小燕子、公主格格那样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叶的家族早就在中国历史所裹挟的风浪中颠簸。

    正如当时许多对中国前途充满关切的年轻人那样,父亲信仰了当时在中国极富有号召力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众所周知,后来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退台湾。父亲和襁褓中的叶莺分别辗转去到台湾。父亲没有再娶,将心血倾注在自己的独生女身上。作为掌上明珠,叶莺却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和教育。

    叶家这位大小姐就这样长成。父辈的命运不能不在叶莺心里留下印痕,但她笃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男孩和女孩”。她心中的女孩,最初梦想的是那翩翩起舞的芭蕾,但芭蕾梦最终还是埋在了心底。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时,叶开始在新闻界展示自己的才能,当时她曾独家专访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20世纪70年代,叶莺投身于美国外交界,开始职业外交官的梦想。

    当时,中国还陷于十年内乱,美国外交官政策集中在印度支那,对大陆“隔岸观火”。叶作为美国外交官在缅甸初试身手,与各色各样的外交官打交道,看惯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外交舞台上的种种表现,北朝鲜的外交官与韩国外交官大打出手,北越的外交官与美国外交官握手后赶快用手帕擦手……这对于外交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场。随后,叶被派驻香港,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大陆新的大变局:“四人帮”下台,中国从“十年内乱”中走出。

    1978年,叶离开美国政府,进入新加坡海峡时报集团工作,时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推行双语运动,叶与海峡时报有一个合作,就是把中国历史故事用最简单、最白的话写出来。李光耀后来在其回忆录写道:“如果只是通晓自己的母语,新加坡就无法生存。只懂得英语的后果则是倒退,我们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失去那份内心的自

    信—是这种自信,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在参与这样富有远见的事情后,叶回到了美国,加盟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或许是一个命运最大的安排,她遇上了当时最大的新闻:邓小平访美。

    在1979年叶莺作为NBC的女记者代表美国三大电视网出色完成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报道任务时,她此后的生命轨迹就在冥冥中只与一个主题有关了—中国。

    那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永久回味的年代: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这些镜头通过卫星都传回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