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政治家、官员与媒体(4)(1/2)

    市长不能这样“对付”记者

    某个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记者去采访市长,市长让记者去采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又让记者去采访公安局和消防队。一个与市长是朋友关系的记者问市长,为什么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市长说,怕记者胡写。记者说,一般来讲,记者都会客观报道,不会歪曲事实,老百姓希望了解真实情况,市长接受记者采访出来说话有好处。市长说,正是因为关系重大、影响重大所以不便接受记者的采访。不接受采访我没有责任,一旦说错了就是我的责任。

    这位市长的想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代表了市长对待记者关于事件采访的真实心理。

    书记、市长、局长等地方和部门官员与记者的关系通常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拒绝见面,对记者不想见、不愿见、不便见、见不见关系不大,总之是自认为见了没有好处的媒体记者采取拒而不见的办法;

    二是见了面但避而不谈实质问题,在不得不见、见比不见好处多的情况下,采取见面但避而不谈实质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对敏感问题和批评报道;

    三是打官腔、踢皮球,绕实质问题转圈子,目的是让记者白费劲,得不到真实情况;

    四是大动肝火,粗暴对待,甚至辱骂、推搡,指使手下的人打记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突然面对记者来采访突发事件、批评报道的过程中;

    五是平时关系友好,但面对记者来采访突发事件、批评报道时,便态度冷漠,消极应付;

    六是用得着你的时候特别热情,用不着你的时候,消极冷淡;

    七是持一份平常心,按照规定、程序、情理来处理与记者的关系和接待记者采访;

    八是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热情接待记者采访,不管是记者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都客观、诚恳地介绍情况,尽量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

    从政的人不论官职大小,都有家与匠人之分。高级领导人算不算政治家,做得好的算政治家,做得不好不能算作政治家;县委书记、县长算不算政治家,做得出色也可以算作政治家。作为政治家的一个标志就是,善于与媒体打交道。

    拒绝与记者特别是采访突发事件或批评报道的记者见面,往往是得不偿失。看似不见好,其实是见比不见好。

    2004年2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安徽芜湖“红顶商人”成群》的报道,这篇报道被全国几百家报台和网站转载,一时轰动全国。这篇出自新华社女记者朱玉的报道写道:记者2月1日至2月6日在芜湖调查采访时发现,已被中央多次严令禁止的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的行为,在芜湖市已是人见不怪。“红顶商人”现象在芜湖已成建制、成系统、成系列地出现。据记者了解,芜湖市从市委书记、市政府领导到市财政、计委、建委、经贸委、国土资源局、开发区管委会,乃至审计、监察等局的主要负责人,都是戴着“红顶”的商人,双重身份在当地干部中被认为是荣耀和“当然”。芜湖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市委书记就是奇瑞的老总嘛!”

    在报道中,记者对问题的严重性作了进一步的引伸。报道写道:安徽省委组织部门表示,安徽省委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