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序言(2/2)

企业独立拥有的,可以吸引他人与之交换的战略资源。是投资的凭据、生存的权利、竞争的资本、不败的物质条件。根由主干和根系组成,主干是优质的项目胚胎发育形成的,是企业生命机体的中轴,是资本质量的基质;根系是各种要素的综合,是根的外化和显露,表现为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能够在企业的剧烈变化中被感觉到。比如企业的发展与萎缩,比如初创企业的大量夭折。根是投资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是面对纷乱问题的梳子。比如在投资伊始,根的意识会引导你去发现、寻找和培育根,首先抓到关系企业生死的命脉,还会让你用生物学的观点看待项目,驻守与呵护“小”,稳扎稳打不图快,不张扬干实事,等等。

    3模拟。面对新企业的失败,人们可以说出几十个关键原因。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投资者面临着他们并不知道,却事实上存在的几个矛盾:投资的能力来自实践,而投资者总是在没有实践经验,至少是对这个具体项目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投资的;投资是创造一种有效用的功能,投资人是功能的创造者却不是功能的决定者,而功能要在被认定之前制造出来,等等。这些隐蔽很深的矛盾告诉我们:在投资开始后的一个时期,投资者所面临的是资源与要素的组合、系统的建设、通路的摸索、核心竞争力的确证、运行模式的寻找等问题。由此决定:投资初期的活动是实验性质的活动。如果把本来属于实验的内容当做确定的事,实实在在地干,就好比把应该在实验室里解决的问题,直接拿到大生产中来做。正视矛盾,就要承认探索、实验是投资过程中的一个躲不掉,绕不开的必要的阶段。应对办法,是设置一个模拟程序,通过对项目分解、检验、确证、最小规模的组合等办法,完成对项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用适当规模与形式运转它。

    4运转。投资者最大的希望是盈利,而正是收回投资的压力如此巨大,获得利润的愿望如此强烈,往往导致非理性观念和行为的产生而欲速不达。道理是简单的,要吃蛋先要养好鸡,同样道理,要盈利则先运转。因为运转是资本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个体生命与环境进行能量代换的条件;所以,运转与盈利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这里讲的运转是以生存为目的,以用销售收入补充运转成本为内容,以系统平衡为条件的资本运动。是投资的第一目的和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本书提出了“运转就是一切”的观点,即企业的一切问题都只有在运转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发现、认识、解决。提出了实现运转和持续运转的完整套路和有效方法。如减轻运转负荷、压缩运转成本、加速接近“运转时点”、保障运转供血等。从观念、源头、方法和制度创新上解决了这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奠定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根基。

    在屡败屡战中寻找

    --关于作者

    1读书12年。“文革”结束后,对失去了读书的时间的痛憾,促使我下决心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辞去了除党校教师外的三个行政职务,开始了异常刻苦的读书历程。12年中,经过大学进修、考研读研、讲课写文章,逐渐地,对经济学这座辉煌的殿堂,可以漫游其中,融会贯通、叙述概括、评点分析,说明社会经济问题。思想火花不断迸发,独立见解不断形成。12年的苦读,接受了人类探索经济的主要认识成果,爬上了几个思想巨人的肩膀。

    2从学者到商人。在为大师思想的博大精深而震撼、而陶醉,在能够与巨人头脑同行的时候,一个念头战战兢兢地闪烁:这些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有用吗?我曾被人找去给乡镇企业讲投资,面对几十双眼睛,我有浪费他人生命的负罪感。在大学讲企业管理,总觉得学生心里在问:“老师,你搞过企业吗?”发表了一些理论研究的文章,但我发现一篇论文通常只有作者一个人拜读,毫无社会功效可言。由于读懂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与体制内的环境便发生了冲突。我的学术成果是学校五个副教授研究成果的总和的十倍,但却评不上讲师。学生们为了听我的课,把其他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赶下讲台。我的存在是对别人的伤害,是对潜规则的违背,因此经常遭遇另类名目的“风必摧之”。既然我有原罪,既然我怀疑理论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成果的社会功效,我毅然告别了曾用献身精神致力的专业,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3创业10年。头3年,利用改革中的两种价格和原料短缺赚了300万。接着在燃料化工,汽车配件和旅游用品三个领域投资办厂。第一个项目与台商合资,折腾一年百万投资血本无归。两个月后继续独立干这个项目,投资不到10万半年收回,接着盈利运转。第二个项目是与汽车制造厂配套。第三个项目是集中三项技术的旅游产品,从核心技术产生到有规模的销售经历了4年时间。成本由14元降到了29元,价格从28元降到了6元,功能改进17处。前三年亏损,到第四年才开始进入良性运转。这是成败交织的八年,用盈利作标准是两败一胜。用运转作标准是两胜一败。胜哉败哉,哪一个简单的结论都不符合事实。因为没有哪个胜不是以败开头,没有哪个败不是包含着胜的因子。我喜欢用“屡败屡战”概括我的“八年抗战”,描绘我的产业革命。

    4从老板到写书。10年中几度辉煌,利润滚滚,但感触最深的是“败”。败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败得惊魂动魄、心尖颤抖,败得难以收拾、苦不堪言。败,如钱江大潮般震撼着我,像重锤击顶般撞击着我,像针穿十指般刺痛着我。刺激得思维翻滚,灵光闪烁,时有顿悟。败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从考察技术,到把产品推向市场,我在思考。从展销会上头顶烈日演示叫卖,到穿梭于大江南北巡视指导,我在思考。从走遍北京40几家批发市场,到求教温州同行谋划营销,我在思考。思考什么?产业投资有没有规律可循?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确保成功的投资模式?

    5写书3年。实践的燧石一再撞出思想的火花,感受到这产业投资的确有其“道”。随着这种感受的日益强烈,转化为要把它说出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很快充溢全身,促使我作出抉择:把我的企业转让、关掉,钻进皖南的山谷,用3年封闭独处去审视10年创业的经历。在心境空灵与专注中,在饱和状态的思维中,捕捉10年的感悟。追究每个问题到底,推敲每个结论是否真实可靠?会不会误人金钱与生命,会不会在时间老人面前露出破绽?像流星那样一闪即逝,无以打动人心?首先自己要想透、理顺,达到确信无疑,为自己找到言说的自信,为探索产业投资规律作出有益的尝试,为投资者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让思想像一汪泉水注入心田,让读者轻松地进入与你同行,--所有这些,还来自对所言之物的强烈情感和传播真理的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