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最坏的适者生存(2/2)

,就选择了进入充满竞争的战场。竞争就意味着淘汰。

    在中国历史上,有鬼谷子那样的大师,有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唱双簧戏的游士,《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义》这样的传世名著,无不是教我们如何应对残酷的斗争。况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伟业也不是谦谦君子所能办到的。

    按照道德的要求,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名利于我如浮云,并把这当作一种美德。认为只要精神生活充实丰富,一切物质利益便可随之而来,礼义甚至到了可以取代一切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认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成为一个永恒的戒条。但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出现过一个能让所有人坦诚相见的时代,太多的虚伪欺骗,把我们生活的空间变成一个个“阴谋剧场”,任何人凭自己的道德是活不下去的。

    《国画》的作者王跃文在后记中说:“我原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逐渐让我明白,理想主义是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的。理想似乎永远是在彼岸,而此岸充斥着虚伪、不公、欺骗、暴虐、痛苦等等。”

    这确实让人扼腕痛心。但扼腕归扼腕,痛心归痛心,但我们不能自抹脖子了事,得面对现实:淘汰的标准不是道德,而是实力,因而生存下来的不是那些集中了人类最优秀品质最高尚的人,而是最早突破道德的束缚,从而具备了强大竞争优势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夫子游历列国,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几乎弹尽粮绝。

    他的弟子子路性子很急,看到这种情景就很不服气,去见孔子说:“从前老是听先生说,为人只要多做好事,上天一定会用幸福来报答我们。仁义道德的事先生已经做了好久了,影响深远,天下闻名,今天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呢?”

    孔子回答说:“子路,这你就不明白了。你小子过来,让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义的人都必定会有人相信吗?如果真是这样,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你以为智能的人就部会被任用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纣王剖心验证了;你认为忠实的人都会得到回报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夏桀的忠臣关龙逢就不会被斩首了;你以为是忠告就一定会有人听吗?如果真是这样,伍子胥就不会被吴王杀害了。因此说,贤者能不能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是个时间问题;贤明不贤明,是个人的才能问题。学识渊博又有深谋远虑的君子,因没有机遇而被终生埋没的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

    这也正好证明了哈耶克的看法,历史的演进,经常不是由高尚的激情与道德勇气所决定的。

    用那些有道德洁癖的人的批判来说:最坏者生存!

    然而如果从“最坏”的成功者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能帮助我们看到另一种真相:打出道德的旗帜痛贬别人,正说明它只是无能的竞争者的托辞,成了那些失败的竞争者的遮羞布。

    可以说,在人类的竞争中,过分老实就是愚蠢,绝对难以成功。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不是邪恶的,但却是无情而超然的。

    可以说,一部人类史就是“最坏者生存”的历史,要想不被淘汰,就只有“变坏”一点。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道德难题,但却是铮铮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