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千万别成熟: 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 聪明人最愚蠢,呆傻人最智慧(2)

聪明人最愚蠢,呆傻人最智慧(2)(1/2)

    他的生活简单到了只是让他活着的地步,经常衣冠不整,脸上带着肺结核病人特有的红晕,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一次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一时传为笑谈。

    其实,外表平和的他骨子里是一个心气极高的人。1957年,林群如(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问他:“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回答:“打倒维诺格拉多夫(苏联的世界级数学权威)。”对他的执著和痴迷,人们也有议论、误会,甚至嘲讽,他无暇顾及。

    正在这时,“文革”开始了。陈景润理所当然地被批判了,他是修正主义苗子、白专道路典型、白痴、寄生虫、剥削者。过了一段时间,病重的陈景润回到了自己6平方米的小屋。虽然下面的锅炉房烟熏火燎,小屋里没有桌椅,但他又可以趴在床上读书运算了。他多么想躲在这颠倒了的世界里的一角,安静地搞研究啊!但总是有人不能忘记他,每天都有人来敲门查户口,还把他房间的电灯铰了下来,开关线也拉断了。陈景润买来一只煤油灯,在窗玻璃上糊上报纸遮光,神经极度衰弱的他在黑暗中挣扎着生活。他惟一的心灵安慰就是数学,6平方米的小屋成了数学研究的天堂。

    后来,环境有所好转,允许他去图书馆了。支持他的人们把他藏在一个小书库的幽静角落里。更为宝贵的是,由于一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所一直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从未间断。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见到了面包,一个久涉沙漠的人见到了水,长久压抑的工作热情极大地爆发出来。因他多年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已经掌握了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大学还学过俄语,这些积累终于得到了充分施展。

    1973年春节,新上任的数学所领导看望了陈景润,还送了他一些水果。已被人遗忘多时的陈景润激动极了,这是第一次有领导来看望他。他端详着水果袋:“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他把自己锁进小屋,再也没出来。春节假期过后第一天上班,他就把一份手稿交给领导,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

    就这样,一个世界奇迹诞生了:在恶劣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6平方米的小屋,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和一只笔,演绎了几麻袋的草稿,证明了“1+2”———后来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命名为陈氏定理。他们认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赞誉不胜枚举。

    而此时的陈景润,生命已几近垂危。在**和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陈景润住院治疗。

    由于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的发表,陈景润闻名遐迩。其原因,一是他的成就,二是他的“怪”和“笨”。当时,许多老百姓把他的“怪”和“笨”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于,陈景润的这种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里知识分子形象的范本。

    1978年,陈景润在医院对女医生由昆一见倾心,也就有了陈景润人生中惟一一次分心。不要说恋爱,陈景润和女性相处的经验都没有。他费尽心思找到了和由昆一起学习外语的借口,尽管由昆并不欢迎,但陈景润还是用英语说出了:我爱你。由昆马上用中文回答:“这不可能。”这时,陈景润的执著再一次显现出来,他仍然毫不停歇地进攻。慢慢地,由昆了解了陈景润,她终于接受他了。

    1980年,47岁的陈景润和29岁的由昆结婚了。迟到的爱情和婚姻更容易让人沉醉,然而,陈景润仍然每天工作小时以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蜜月开始还没几天,陈景润就独自一人回到了他在中关村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他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也许他11点就要休息,也许到后半夜2点又要起床。而实际上,他又多么需要妻子的照顾!

    陈景润“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早在厦门大学读书时,陈景润就不会照顾自己。他只有在十分饥饿时才去吃饭,衣服也要等到迫不得已时才脱下来,放在盆里浸一浸、搓几下,拿起来晾干就算洗过。1952年,系里开展思想改造活动时,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