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总是在选择自己的行动(2/2)

过“知觉过滤器”的时候,大体被分为对自己有利的肯定性信息、伴随痛苦和不快的否定性信息、以及既不是肯定性的也不是否定性的中性信息,并进一步进行细致的整理、筛选;尔后,以筛选的信息为基础,选择是否采取某种行动。

    某种意义上讲,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是经过自然而然的处理并相应选择的。这一事实可能不会被马上接受。因为大部分人认为人是受现实中所有信息和刺激的影响。

    这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学说。比如,有这样的人:“我有了孩子后才意识到自己有人情味儿。以前,看报纸、看电视几乎不留心有关孩子的事。企业的动向、新产品的信息都是仔细浏览的,但有关孩子的事情根本不看。”

    “有了孩子后,对有关孩子的事件如此之多感到非常震惊。每逢看到一些悲惨事件和社会问题,眼睛就不由得发热,发生这种事情的孩子多可怜!在街上,如果看到被母亲怒斥的孩子,也想帮帮他们。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这样地具有同情心。”

    这个人在没有孩子的时候,肯定就接受过有关报道孩子事件的宣传。自然,那些报道自然映入了他的耳目,只不过没有经过五感进入大脑。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没有进入大脑?那是因为不关心孩子。后来的那种同情心,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后,对围绕孩子发生的事情开始关心起来,有关孩子的信息经过五感,鲜明地、且优先地进入大脑的缘故。

    即经过“知觉滤过器”的作用,那个人关心的信息,被筛选后进入大脑。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无意中筛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对于筛选后进入大脑的信息,“选择”采取什么行动予以对应。决定对应的基础因素,就是“基本**”。这是人行为的动力源泉。这点将在下节里叙述。